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4240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1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前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1、选择题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A. 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 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 “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答案】 C 【解析】 家国一体的思想来源于宗法制,君主将国放到大家,显然是借助家庭伦理来强化君主专制,故C正确;家国一体的思想来源于宗法思想,故A错误;B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D中专制集权与家国一体的特征不符。2、选择题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

2、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度下不仅是臣服天子,土地也认为是国家的,体现出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正确;宗法等级秩序材料没有体现,故A错误;拱卫周王室的目的与材料中国家意识不符,故B错误;D中开拓疆土不是主要手段。3、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 统一多民族

3、国家的建立 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 A 【解析】 由“亲亲”到“尊尊”,反映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格局混战,故排除BD;材料的主旨不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4、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C. 方便了官员升迁 D. 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可知,批评的对象是皇帝,因此该制度应

4、是谏议制度,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中“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并不能说明君臣关系趋向平等,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谏议制度与官员升迁无关,排除D。5、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A. 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 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 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 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答案】 C 【解析】 “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

5、说明秦代的任命官员方式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错误。6、选择题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解析】 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三则史料记载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D正确;前三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错误;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

6、,故C错误;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D错误。7、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 门阀与皇权共治 C. 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 初创大一统帝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为大一统帝国,形成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一系列制度,故被称为“波峰”,D项正确。秦汉时期贵族政治处于发展阶段,排除A。门阀与皇权共治符合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

7、除B。C项属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8、选择题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A.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 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卫瓘主张恢复察举制,用以取代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故可排除A;卫瓘认为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

8、的标准是孝和廉,故选B;材料所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官制,故可排除C;“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这一说法违背史实,故可排除D。9、选择题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 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唐朝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的同时,注重了解民情民意。故答案为B项。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宜,排除A项;根据

9、“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来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选择题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答案】 C 【解析】 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

10、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11、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朱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A.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

11、也”中可以看出,根据传统,宋朝宰相如果不副署,皇帝诏书无法生效,这说明了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宰相与君主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BD项不符合史实,宋朝皇权进一步加强。12、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 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 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

12、之前中国各地区已经打破了相互隔绝状态,故A错误;元朝行省制度与经济格局变动无关,故B错误;“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行省设置犬牙相错有利于各地区的联系紧密,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正确。故选D。1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总的解读正确的是A. 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 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 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 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答案】 A 【解析】 从唐朝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发展到了元朝的只有一个中书省,说明了元朝时相权是相对集中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

13、被不断加强而非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一直是独尊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选择题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 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 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 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 极权统治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这

14、一信息可知,丞相被废除了,而不是“丞相权力受限更多”,故可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政令畅通得到保证”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可知,六部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可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初废除丞相等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15、选择题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

15、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朝废除丞相,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官府合一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16、选择题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 C 【解析】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可知B说法错误,故排除B;依据材料“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演变情况可知C正确;D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17、选择题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