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3200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含答案和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选择题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 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 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选择题下列现象中属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而产生的不良后果的是( )A

2、.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B.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遇台风袭击 C. 三江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 D. 在丘陵低山上修梯田种植经济林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黄土高原的植被,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而使黄河下游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3、选择题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 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 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

3、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4、选择题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 B. C. D. 【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整体性 C. 差异性 D. 开放性 【答案】 【1】 A 【2】 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

4、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图示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降水 D. 径流 【2】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

5、过程 B. 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 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 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答案】 【1】 C 【2】 D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读图可知,环节是由大气圈到水圈,应该是大气降水,故C项正确;而蒸发、下渗、径流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故ABD项错误。故选C。 【2】生物参与了生物循环、土壤循环,岩浆岩是由岩浆转变而来,故A叙述错误;水循环围绕水圈进行,故B叙述错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故C叙述错误;季风环流属大气环流,通过季风输送水汽参与了海陆间循环,故D叙

6、述正确。故选D。 本题应理清水循环各环节同各圈层的关系。6、选择题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理位置 D. 下垫面状况 【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河流 【答案】 【1】C 【2】C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纬度位置决定热量条件,海陆位置决定了降水条件,不同的热量和降水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降水条件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条件决定植被类型,因此位置因素是图中各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C正确。 【

7、2】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C正确。7、选择题2016年7月24日,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据考证,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为“三沙永乐龙洞垂直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地理事物成因与蓝洞类似的是( ) A. 海沟 B. 溶洞 C. 地堑 D. 三角洲 【2】蓝洞形成前期,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 A. 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 B. 海岸线变短 C. 三角洲萎缩 D. 粮食增产的概率增加 【答案】 【1】 B 【2】 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

8、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由材料可知,蓝洞形成在永乐环礁,而礁石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海沟是由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故A项错误;溶洞是由石灰岩与水发生反应形成的,故B项正确;地堑是由于地壳运动中岩层相对下沉形成的,故C项错误;三角洲主要为泥沙沉积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为寒冷时期,气温低,雪线降低,故A项正确;海平面低,海岸线变长,故B项错误;海平面低,三角洲面积增大,故C项错误;气温低,不利于粮食产量

9、增加,故D项错误。故选A。 对于此类试题,一定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获取信息、解读信息。8、选择题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物质与地貌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乙处地貌的形成与甲处地表物质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地带性 D. 开放性 【2】形成丙地貌的物质来自 A. 地表 B. 地壳 C. 岩石圈 D. 地幔 【答案】 【1】A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乙处为黄土高原,该地的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该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含沙量增大,河流携带的泥沙在甲处沉积,松散的沉积物在甲处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貌,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10、,故选A。 【2】读图可知,丙地貌(火山喷发地貌)的物质为岩浆,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选D。9、选择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了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以下两题。【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 植被遭到破坏 B. 地下水位下降 C. 降水异常减少 D. 温室效应加剧 【2】“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A. 地域性 B. 整体性 C. 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答案】 【1】 A 【2】 B 【解析】 试题 【1】“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粒在风

11、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 【2】“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0、选择题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下图,回答各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 人口数量增多 B. 气象变化 C. 森林被破坏 D. 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区域性 D. 差异性 【答案】 【1】 C 【2】 C 【解析】 【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12、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11、选择题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开放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有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 蒸发量增加 B. 降水量增多 C. 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 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1】C 【2】C 【解析】

13、 试题分析: 【1】根据图文信息,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环境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C 对。与区域性、开放性无关,A、B错。差异性体现的是区域间环境的不同点,D错。 【2】如果不加限制,植被砍伐,会直接导致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 对。区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植被破坏,蒸发量、降水量、地下径流可能减少,A、B、D错。12、选择题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下面问题。【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 地壳上升 B. 水源减少 C. 气候变干 D. 物质沉积 【2】(小题2)

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稳定性 D. 脆弱性 【答案】 【1】 D 【2】 A 【解析】 【1】湖泊的地质结构没有变化,不可能是内力作用,只有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图中显示,湖泊底部有多层沉积物,使湖底不断上升,湖水外泻,湖泊变为平地而消失。 【2】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的消亡导致湖泊周围的植被,土壤和水陆变迁13、选择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沙尘暴频发 洪涝灾害增多 A. B. C. D. 【2】引起该

15、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上升 B. 毁坏植被 C. 气候恶化 D. 围湖造田 【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 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答案】 【1】 D 【2】 B 【3】 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读图可知,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梯田面积在增大。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容易产出洪涝灾害,故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根据上题分析,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加剧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破坏,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3】由于植被破坏,引起水文等其他要素也发生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解答本题组时,应结合排除法分析。14、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