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1782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含答案和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在线测验完整版二1、选择题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 A. 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B.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C. 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D. 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答案】 B 【解析】 2、选择题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A.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2、 B.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D.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题干给出要求赏析“化虚为实”的手法,根据诗句辨析即可。题中AB项,把“烦恼”和“愁”化作可装载的东西,C项,把“愁”化作“春水”,为化虚为实;D项,将有形之“飞花”“丝雨”比作无形之“梦”“愁”, 为化实为虚手法。故选D。3、选择题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

3、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 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 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 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 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由前一句“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下一句相对称

4、的句子应是;句中的“两者”是指前两句的“颓废者”和“执迷者”;句中的“智慧”承句中的“智慧”而来;句中的“零”和“全”承句意思;句中的“这”指代前两句的内容;句或可放在句之前,但整个逻辑顺序被打乱。所以答案应为C。4、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

5、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A. 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 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 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语段的层次与重心。题中A项,材料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故选A。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6、。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

7、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

8、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纾:解除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

9、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 B 【2】 B 【3】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该是只顾眼前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这确实是世上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

10、遇不好的时代,遇到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言辞不被采用。 【4】 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意思是“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本来、原本”错误。“原”应为“推测”的意思。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

11、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不正确。文中“出糟糠之馀”意思是“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之”,助词,的;“涵濡”,浸润;“

12、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之”,助词,的;“以”,介词,凭借;“邀”,求取;“浅鲜”,浅小的;“而已”,罢了。(2)“此”,代词,这;“诚”,确实;“逢”,遇上;“之”,助词,的;“会”,机会;“而”,连词,表并列;“有为”,有所作为。(3)“某”,我;“谓”,认为;“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定语后置句,有才学的大丈夫;“患”,担忧;“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遇”,遭遇;“既”,已经;“其”,那;“其时”,指好的时代;“用”,被重用。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写作

13、本文的目的,文章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是总述,余下四个自然段阐明了写本文的原由。第二段说“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现有储备不足以救助百姓;第三段说“发常平、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这样的救助办法无救患之实,不是长远之计;第四段说“今宋兴百有除年”“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表明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第五段说龚舍人“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居于高位,可以起到作用。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

14、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

15、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