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8520062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市祥霖铺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B.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C.

2、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15. 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4. CE 15. (1)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

3、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动静结合。阳光普照大地,积雪大半消融,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骏马兴奋嘶鸣,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绘形绘声绘色。写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写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是绘形。写骏马兴奋嘶鸣是绘声。写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是绘色。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4、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关注注释及诗题。 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试题分析:题干是

5、“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

6、,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回答本

7、题要一联一联,先答出艺术手法,在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重在对诗人情感的分析。本诗的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故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回答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 神是一致的。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

8、最基本的内容。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 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 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 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

9、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 也为人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尚和,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表现。“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 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中国荼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客来敬荼,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

10、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 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荼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鲁鸣皋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文化融汇科学知识和哲理,包含有关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B. 茶德标准最早由陆羽提出,后经茶专家相关的阐释注解,人们慢慢认识到茶道精髓。C. 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

11、处世观念,是“和”精神的表现。D. 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传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行为规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及作用,并从“重德”“尚和”两方面进行论证。B. 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引用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以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C. 文章介绍了“客来敬茶”的习俗和礼节,说明“尚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D. 本文逻辑清晰,“重德”侧重阐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尚和”侧重阐述人与他人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如何品赏一杯清茶,不仅能体现这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

12、价值取向。B. 按“廉美和敬”的茶德标准,一个人如果品行低下、生活不节俭,是不允许喝好茶的。C. 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追求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由此可见他们深谙茶的本性。D. 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重德”“尚和”的精髓,必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重要作用。参考答案:1. B 2. B 3. A【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茶德标准最早由陆羽提出,后经茶专家相关的阐释注解”错误,阅读原文第2节,可知,历代茶学专家阐释的并非陆羽提出的茶德标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3、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题中B项,“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错误,证明的是“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一个人如果品行低下、生活不节俭,是不允许喝好茶的”文中无据,无中生有;C项,强拉因果,文中只有“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

14、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的相关论述;D项,“必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重要作用”过于绝对,原文“弘扬中国传统荼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选A。【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

15、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此后两人书信

16、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几年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在其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 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