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超声正常值:(1) 平静呼吸时膈肌厚度为 0.19±0.04cm,膈肌移动度为 1.4± 0.4cm(2) 用力吸气后厚度分数为 1.71±0.58cm,膈肌移动度为 5.1±1.2cm影响因素: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身高、体 重、BMI 影响膈肌厚度 (显著正相关 )身高、体重、年龄影响膈肌移动度 (年龄呈负相关)膈肌厚度分数、移动度均与最大吸气压存在显著正相关, 示膈肌形态学参数与膈肌收缩功能有关测量方法:(1) 超声测量膈肌厚度(Tdi):受试者取仰卧位,自主呼吸取线性高频探头置于右侧腋前线,探头垂直于胸壁 8~9 肋间,可见膈肌对合区超声图像,若此位置看不到膈肌,探头可上移至 7-8 肋间二维超声下见部分肝脏并在屏幕右侧显示肝脏边缘定位膈肌,取同一位置测量膈肌对合区图像由三层结缔组织组成 (见图一),即两侧高回声区(胸膜层、腹膜层)和中间混合型回声区(由无回声膈肌组织以及其内高回声的筋膜组成),呼吸时此三层结构平行移动光标分别测量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功能残气位,TdiFRC)以及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 (用力肺活量位,TdiFVC),测量三个呼吸循环的值,取平均值。
可计算膈肌厚 度从平静呼气末向最大吸气末的变化,即 TF= (TdiFVC —TdiFRC)/ TdiFRC (2) 超声测量膈肌移动度(DM):受检者取仰卧位,自主呼吸取低频探头置于右侧锁骨中线,平行与第7-8肋间,探头取冠状位,垂直于膈肌头尾轴移动,二维超声下见胆囊界面后定位膈肌(见图 2,单一高回声线),然后切换至 B / M 模 式,使取样线尽量与膈肌垂直,待膈肌运动平稳,图像清晰时进行数据测量(见 图二)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膈肌朝尾端运动,靠近探头;呼气时,膈肌朝头端移动,远离探头改变吸气容量后定位并测量距离(平静呼吸位、最大吸气位)测量三个呼吸循环的值,并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