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

上传人:鑫** 文档编号:237856147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 南方人饮食一直喜清淡且偏甜的食物,对于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吃月饼依旧是主流,那么除了吃月饼,南方人在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美食呢?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聚,寄予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季节挚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

2、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代表家家团结华蜜、祥瑞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谐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华蜜;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祥瑞和团聚;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聚圆、平平安安。 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寓意“团聚”。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人们

3、还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聚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雪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肯定要在中秋节特

4、殊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殊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季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季节,农夫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一食俗当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闻: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祀祖先,历代相传

5、,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鸭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关于中秋节古诗都有哪些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静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

6、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

7、,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闲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国中秋节习俗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

8、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季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态,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很多灯笼,

9、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宠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聚,寄予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季节挚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博饼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常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视

10、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嬉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

11、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射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闻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闻这种习俗与抗拒元兵的义举有关。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实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实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肯定不能

12、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聚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漂亮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022南方人过中秋节吃什么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