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237747841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词赏析5篇必看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内容】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赏析】: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称短歌是指歌声短促,这里可能指音调的急促。王郎是年轻人,称郎,名不详。司直是纠劾的官。代宗大历三年(7

2、68)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这诗当是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伤。当时王郎刚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举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妙的比方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

3、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肯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终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值年轻有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苍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刚好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

4、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心情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心情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当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不是可喜吗?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妙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

5、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记。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

6、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坚韧不息的精神,非常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际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专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非常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厚。他由远浮天涯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

7、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分”,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主动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方。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冲突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样的。就律诗格式说

8、,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事实上是比方“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非常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变更自己匡国利民的看法。“孤月此心明”事实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

9、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真“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明显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剧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10、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宽敞雄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袤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穷无尽的巨大形象特殊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挚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悟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

11、岳阳楼”,原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洁: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日尽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悟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际,明珠暗投,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很多多的感受,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原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

12、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哪里想到一事无成,从前的理想,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理想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争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敞广阔,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袤到狭窄,突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

13、难支配了。哪想到诗人突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建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聚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精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

14、因了。 杜甫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冲突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奇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假如是一次开心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当格外兴奋。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愁闷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

15、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冲突。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旧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合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冲突心情加以显明比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理想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