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7684400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9分)眼下,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弟子规,甚至有报道说,有的学校学生不会背弟子规就不让进校门。各地组织的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广东东莞一家传媒公司聘请客户总监,其招聘海报对应聘者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该公司的“文化优势”就是规定员工必须日日晨读弟子规。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他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书,后经他人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和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

2、、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弟子规曾经广为流传,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的少儿读本。但是,它强行一律地实施孝、悌、仁、爱,僵化而且生硬地要求儿童,已属不妥。今天,将300年前的旧道德旧伦理直接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让儿童因此中规中矩,一切行为规矩化,则更为荒谬。弟子规1080字,用了43个“勿”,全文充斥训诫式的清规戒律,正所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就违背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剥夺了儿童自由创新的需求,实在不可取。当然,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其内容和表述虽然属于“旧瓶旧酒”,

3、但是,批判地学习阅读,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广大未成年人介绍评述,还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等。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则大可不必。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未成年人背诵或晨读,就更不合理。假如一定要诵读,那还是由成年人承担这个任务。锻炼记忆和健脑活络还在其次,主要是他们比少年儿童有阅历、有思想,更有辨别力,读了以后有助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13第段说,“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请你从第段中为此找出两条理由。(4分)14请结合下面提供的弟子规中的一则,谈谈你对本文作者观点的认识。(5分)附:弟子规五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参考答案:12理由一:弟子规是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写成的。理由二:弟子规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4分。每条“理由”2分)13答案示例:本文作者认为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我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说话首先要讲诚信,不可以说假话、说大话。这也是教育孩子从小要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为长大做一个正直的人打好基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培养诚

5、信品德,而这必须从小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5分。有观点1分,有引用的弟子规和恰当的理解2分,能作出分析2分)略2.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5分)深山放木排(有删节)张汉清我的故乡在粵连南瑶族自治县金坑镇,有“杉都”美誉之称,是一个盛产木材的地方。我年幼的时候,交通不发达,全靠水路运输。这样,在故乡深山那条河流里经常能看到不太长也不太宽的木排。木排首尾相接,激流而下。木排上站着头裹红头巾、红头布上插着一条白鹇的羽毛、腰间系着一条红腰带、左肩右腋挎一个瑶族绣花袋的年轻哥贵(瑶语:未婚青年)。年幼的我很羡慕这样威风的男子汉哥贵!毎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放木排的好日子。“四月八,大水发”,那一

6、天,故乡深山的源头山洪暴发,河水浊流滚滚,一泄千里。而放木排的哥贵此时早已将木排捆好。一条条竹篾或藤条被缠绕成无数个“叉”字,将木排成串联起来,绕过木头使竹篾或藤条与木扎实捆绑在一起,然后,隔几条木钉一枚半边中括号形状的“大铁钉”连着,防止松散,起着固定作用。这道工序过后,十几、二十棵的木头被裹成了整体,木排就这样做成了。放木排哥贵高高扬起约5米长的竹竿,插入水中推拨点按,木排即开始向河心缓缓移动,如列队威武的雄兵傲然踏程。小河里的木排,一个连着一个排成长长的一排,在小河中缓缓前行。排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放木排的哥贵伫立在排的前端,手持竹篙,喊着号子、唱着瑶歌。哥贵撑着木排顺着激流而下,河岸

7、边的芒草花、树木、翠竹、绿蓝绿蓝的山脉呈现在眼前,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好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啊! 放木排哥贵的不幸是遭遇激流险滩。一旦捆绑的竹篾或藤条被刮破,偌大的木排即会四分五裂,放木排哥贵会人仰马翻地滚落河中。水性好的可能幸存,多数却湮灭在波浪滔滔的河水中。所以,放木排哥贵总是穿得很少,时刻准备着甩掉衣物逃生。放木排哥贵的故事很多,大都讲述着生与死的搏斗,卷裹进入河中谁的凄惨记得有一次,我曾亲眼看到一个木排被激流野蛮地掀翻,竹篾或藤条断了,散了架,木排上哥贵全部被打落在怒气冲天的浊浪中。但是这些放木排好汉哥贵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早已习惯了跟风浪搏斗,早已习惯了头破血流的结果。

8、那一回也不例外,一个个随波逐流追上横冲直撞的木头,先是死死地抱住,然后,才是骑上去爬上去,再把它们一根根拢在一起,放下挎在左肩右腋下的那个瑶族绣花袋,取出装着备用的竹篾或藤条重新把它们集结成排。最后,他们精疲力竭地躺在木排上,一边忙里偷闲地享受一下风平浪尽的愉悦,一边唱起自编的瑶歌来。那些瑶歌,也许是他们殴沙腰(瑶语:与未婚青年谈情说爱)时唱的,这是他们治伤的良药,只要一唱起瑶歌,就会忘记身上的伤痛。他们都受了伤,或轻或重的,但他们不会也不能上岸,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木排“放”到目的地,他们要靠放木排挣来的钱生儿育女,养家糊口。阿公经常说,放木排的哥贵非常苦,他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是,放木排哥贵穿着

9、补丁打补丁的黑色单衣和短筒裤,取下挎在左肩右腋下的那个瑶族绣花袋,伸手摸出昨晚烤好的两棵玉米“棒子”和三条野生山薯,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啃上一口。估计他们放一趟木排,也赚不了多少钱。到了目的地后,把木材交给林业站或木材贩子,然后放木排哥贵徒步二十多公里山路回家。如今故乡深山的河床上建了三座电站,河道窄了,河水浅了,然而再也看不到木排了。故乡深山放木排只能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成为一种美好的幸福的回忆。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想,人,只要活着,无论是对过去的眷恋,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乃是人生的史然。因为,人,诗意地活着,在大地上摸爬滚打,风风雨雨几十年,得与失并存。回忆

10、过去,诗意地活在大地上,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那幸福的日子,犹如深山放木排航行耕耘收获!2011年5月28日16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4分)(1)放木排哥贵高高扬起约5米长的竹杆,插入水中推拨点按,木排即开始向河心缓缓移动,如列队威武的雄兵傲然踏程。(2)如今故乡深山的河床上建了三座电站,河道窄了,河水浅了,然而再也看不到木排了。17文章描写的哥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1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6.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品味。表现了放木排哥贵的英姿,表达了作者对哥贵的赞美。(2分

11、)体现了作者对消失的木排的惋惜和留恋。(2分)17.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勇敢坚毅。在激流中搏斗,头破血流也不怕。吃苦耐劳。生活艰险,习以为常,坚忍不拔。顾家节俭。无论如何把木排放到目的地,徒步二十多公里山路回家,把挣来的钱全用来养家糊口。热爱生活,乐观。唱自编的瑶歌,忘记身上的伤痛。(5分)18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这句话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生活有风风雨雨,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像放木排一样航行耕耘收获。像哥贵一样即使生活艰险困苦,仍然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的生活。(6分)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

12、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

13、、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

14、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

15、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B.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C. 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D. 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B. 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