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237672369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的改良教学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股动脉穿刺点人工压迫法的改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方主亭解剖基础解剖基础AV穿刺点并发症 血肿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 血管夹层或闭塞动静脉瘘穿刺点过低(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股浅动脉)如何避免或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医务人员:穿刺、包扎、术后密切观察 患者:疾病、操作的需要、依从性我科患者显著的特点 肝MT:凝血功能差 介入术后疼痛 化疗药灌注后呕吐传统压迫的特点 费时,约15分钟 增加术者劳动量,术者人工加压15分钟 增加患者不适感,如疼痛、甚至迷走反射 增加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的几率有没有更省力、更省时时、经济经济 、有效的压压迫方法?改良压迫止血直接加压包扎 不需人工压迫15分钟

2、 拔鞘后直接纱布覆盖,绷带加压包扎 方法:分别用无菌纱布两次对折成小方块+纱布覆盖(约6 8层)+绷带卷以纵轴方向加压于纱布的上方,再用6 8层无菌纱布覆盖后予以绷带8字加压包扎, 力量以绷带卷难以移动为宜, 术后术侧下肢制动。次日晨8点拆除绷带下地活动。改良压迫止血直接加压包扎理论基础 穿刺处止血机制主要包括局部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三个时相, 止血的时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动脉鞘管直径、肝素用量及有效压迫等因素有关, 而与何种有效压迫方式(人工压迫及包扎压迫)无关。 传统压迫法初始给予15min的压迫, 看似血已止住, 但此时血凝块还较薄弱, 并不能充分、

3、持久、有效地止血, 需依靠后续持久的压迫止血。一般4 6 h后, 血凝块较牢固足以闭合穿刺口。因此, 初始数十分钟的压迫对后来的止血并非必须。传统与改良法的压迫方式良好的包扎才是王道从退鞘到绷带包扎完毕,总过程共计2分30秒改良压迫法的优点 医生无需长时间过大用力,降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几率,并大大减少患者的疼痛等不适感 暴露穿刺外口易于观察出血情况,一旦按压不良有出血情况即可发现。 减少压迫时间,降低术者劳动强度注意事项 准:纱布压迫股动脉穿刺点要准 紧:绷带8字包扎过程中始终要一定的力度 持续加压:绷带包扎结束前一只手要始终按压在穿刺点上的纱布,防止包扎不紧。这是一双沧桑的手 2010.03

4、2011.06本人以改良法共约包扎400余例患者,2例包扎后即刻因呕吐患肢弯起而渗血重新包扎,无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大血肿等并发症;患者无不适感。不止我一个人在战斗汪自龙. 改良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0,4( 3 ) : 346- 347.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B超引导下压迫 腔内注射凝血酶 覆膜支架覆盖 外科修补动静脉瘘的处理 覆膜支架覆盖 外科修补总结 正确的穿刺是预防穿刺点并发症的先决条件 改良法与传统的人工压迫法有明显的优势,且不会增加并发症,但必须要有正确有效的加压包扎方法 改良法更新了传统股动脉压迫的观念,大大地减低了术者的劳动强度,减轻了患者人工压迫时疼痛等不适感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创新 欢迎指正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