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237653904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全部教案(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船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以下3个主要概念: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聚焦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船”,开门见山

2、地抛出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并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和“我们还想研究的”内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典型的船,思考“船的哪些方面发展了”,教材还进一步选取摇橹木船和轮船两类典型船,从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比较不同;第三个活动研究独木舟如何稳定地负载物体,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研讨部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体会到技术变革在船的演化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

3、“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关联,为学生后续制作小船,开启研究船的历程进行了铺垫。这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穿插在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最后用于梳理和总结提升。【学情分析】对于船这种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他们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然而,他们缺乏对船的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

4、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 2.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 3.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难点: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

5、钩码、水槽、记录单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用课件出示船的图片: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出聚焦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引出船的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唤醒学生对船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一)探索活动1 交流关于船的知识 1.教师出示“关于船的知识”班级记录表,小组内讨论,整理“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研究的内容”。要求简洁明了,用关键词表述即可。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船体形状、材料、构造、动力系统、功能等角度描述船,再梳理还想研究的问题,并用关键词将信息整理到

6、班级记录表上。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前概念,学生集体交流,相互补充关于船的知识,填补部分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提高学习效率,为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索活动2 探索船的历史1.请学生观看在船的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只的图片或视频。谈话:船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船的历史。2.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在充分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再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船的比较”记录表。3.学生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思考“船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了解船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这些发展特征是推进单元后续学习的主线。 (三)探索活动3

7、探究独木舟1.谈话:船行驶在水中,首先要保证稳定、不侧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让我们动手操作,继续研究船的稳定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1只独木舟,1盒钩码和1个水槽。提示:关于独木舟的制作,我们可选择直径约5cm、长度约20cm的小杉木,用直径3.5cm的钻头开槽,这样制作出的独木舟可承载两至三个钩码。但木制独木舟成本高、制作过程繁琐,还有吸水性太强、容易开裂等缺点,建议采用注塑独木舟来完成本课的探究。在动手操作前,请同学们先思考:可以怎样开展探究?实验时要注意什么?2.整理并总结实验方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放钩码时要轻轻放,放置要均匀;做实验三次,取最大值。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

8、汇报实验发现:我的独木舟最多能放置几个钩码;根据实验操作反思:在船中放置重物时,怎样才能做到保持稳定、不侧翻?独木舟在装重物时,有哪些不足?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不难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船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容易倾覆等缺点,让学生感知不断改进和完善独木舟的必要性。5.设问:我们的独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样形状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比较小?为什么?6.出示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木船模型,比较不同,设计对比实验。7.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总结实验方法,用演示实验验证预测或者播放视频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的关系。8.交流什么形状的船受到的阻力更小,讨论减小船在行驶中受到阻力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验证探

9、究发现尖形船首更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的阻力,有利于实现科学的“实践总结理论”探究过程。三、研讨1.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2.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3.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内容,这些问题也可以穿插在探索环节中。让学生围绕这些思考来确定研究任务,制订研究方案,最终得出探究结果。四、拓展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相关信息,并简单介绍中国的船舶发展历史和现状。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我国的航空母舰,简单了解我国船舶的发展情况,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船的历史尖形船首阻力小受力匀称,不易侧翻船

10、的发展:体积、材料、动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名称:比较两种船的特点。活动目的:比较传统船只与现代船只的特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摇橹木船和轮船有同有异,教科书着重于船的技术发展变化,课堂活动记录侧重记录两种船的不同。学生活动手册只列举了体积、船体材料和动力三个比较点,教师应该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不同,更全面地了解造船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船的发展趋势。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独木舟装载量小和稳定性差,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指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

11、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第三部分研讨,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竹筏;通过竹筏(木排)与摇橹木船、宝船的对比,给学生提供改进和优化竹筏(木排)的蓝本。第四部分拓展,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也发现独木舟存在不稳定、装载量少等缺点。在独木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的装配结构提升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木排),让学生经历一个工程设计过程,意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

12、了造船技术的进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科学态度目标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难点:

13、竹筏的制作和测试。【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竹竿(长度25cm,直径约2.5cm)5根、桐木条(长度15cm,宽度0.8cm,高度0.8cm)4根、水槽、橡皮筋(对折长度8cm,宽度0.4cm)4根、钩码1盒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出示独木舟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独木舟的载重情况。在活动中,你发现独木舟有什么缺点吗?2.学生讨论,梳理出独木舟的缺点并记录在表格里。3.独木舟确实有很多缺点,如果让我们改进独木舟,克服独木舟的缺点,你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预设: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等。4.提问:除了用木头,还可以用哪些材料造船?(揭示课题

14、:用浮的材料造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独木舟的缺点,引发学生思考改进独木舟,思考更多做船的材料和不同的船体结构,引出用浮的材料造船,激发学生对制作竹筏的兴趣。二、探索(一)探索活动1 设计并制作竹筏1.出示几根竹竿,提出任务: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竹筏。2.出示竹筏图片,明确设计要求:(1)画出设计图;(2)能稳定地浮在水面;(3)牢固、不散架。3.小组合作完成竹筏的设计方案,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理由和使用的材料等。4.播放制作竹筏的视频,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选材种类和数量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思考画图纸制作”的步骤开展活动,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

15、图进行制作。如果按设计图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制作方法,应该先修改设计图,再进行制作,这是培养“工程与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二)探索活动2 测试竹筏的载重量1.谈话:大家基本按照设计图制作出了自己的竹筏,那么我们的竹筏载重量如何?是否稳定?让我们用钩码来测试一下。提问:你觉得可以怎样进行测试?实验时要注意什么?2.整理并总结实验方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轻轻放,放均匀;做三次,取最大;(2)注意不能让水浸湿钩码。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我的竹筏最多能放置几个钩码。(三)探索活动3 竹筏与独木舟的不同1.提问:我们分别完成了竹筏和独木舟的制作,也分别做了载重测试,让我们来总结竹筏和独木舟的不同点。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比较独木舟和竹筏”记录表。2.学生汇报。三、研讨1.竹筏与独木舟相比,有了哪些进步?2.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3.出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