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237653416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1.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本课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3.4.1中的“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日、地、月系统,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教科书探索板块中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然后与同学交流。第二个活动,学生将重点了解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三个活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

2、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学生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日、地、月系统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及太阳系。所以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提取关键材料来构建太阳系的概念。由于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程度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充足的资料辅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科学态度目标来源: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

3、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会更深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难点:学会从收集、处理、完善信息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认识太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单、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教师出示日、地、月系统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日、地、月系统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导入问题。教师提问:“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预设: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水星

4、、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设计意图:通过日、地、月系统的回顾抛出问题,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二、探索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1)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2)说一说我们要怎样记录,要注意些什么。例如:天体应该如何来表示?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来源:(3)完成记录后,与其他同学交流。2.了解太阳。(1)出示太阳资料单,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单上可包含太阳的质量、大小、构造、演化、太阳活动等基本资料。(2)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提取相关数据信息,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教师根

5、据学生提取的信息,归纳总结并板书太阳的基本信息。3.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学生根据记录汇报自己所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并对这些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有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如月球、木星、金星等;有些天体比较小或者距离地球比较远,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教师可以出示它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第二个活动,学生可以经历对太阳系的信息收集、筛选、提取、加工过程,能充分了解太阳系;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肉眼观察看得见的天体以及借用工具观察距离很远的天体,启发学生对天体的相对大小、与地球的相对距离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三、研讨1.交流和分享自己所画的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

6、。2.说说这些天体的相对大小、形状、轨道、颜色等特征。来源:预设: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它们都是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有些行星也有卫星环绕它们运行;太阳系中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的两个问题,学生将会认识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将更加全面了解这些天体的各种特征。四、拓展1.出示彗星的相关资料,展示彗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2.介绍太阳系的边界和范畴,让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整个系统的空间概念。设计意图:彗星是一种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认识彗星的运转轨道旨在让学生对太

7、阳系的空间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感知。【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个记录要求:一是让学生画一画他所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二是经过全班研讨后,对太阳系天体图进行修正和补充。活动手册上标注太阳和地球两个天体,在添加其他天体时,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只需要让学生用圆点表示天体,并写出名称,天体间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距离不是本课的重点研究范畴。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汇总表汇总各小组汇报的信息,从而得到一张相对比较完整的太阳系天体图。学生可以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在活动手册上记录经过全班研讨后的新收获,将太阳系天体图补充完整。此环节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八颗行星教学设

8、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研究太阳系,第1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教科书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第二个活动是八颗行星排序,第三个活动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学生最终建立起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对八颗行星的位置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分析】让学生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

9、布不是均匀的。在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探究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按一定比例对八颗行星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

10、应排序。难点:利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太阳系示意图。2.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3.学生简单回答,教师板书行星名称。4.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二、探索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1)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

11、也比较大。(2)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2.给八颗行星排序。预设: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1)给每个小组准备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2)学生将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3)教师引导: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

12、一个折痕处?预设:此环节各行星均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虽然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中有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但是行星直径大小相差巨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无须处理。(4)学生对照折痕的数量,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排序、建模三个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排序活动只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比较,为后面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时处理数据建立基础,降低难度。三、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将制作好的纸带模型,以太阳为中心,按照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八个不同的方向粘贴在班级黑板

13、上。2.教师将各小组相同的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3.组织学生交流:你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预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因为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法。4.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真正地去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并将全班的模型放在一起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些图片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得太远,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实在差异太大。根据数据来建模,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建模过程的客观性。四、拓展布置课后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双筒望远镜来观察。思考:科学技

14、术的发展给我们探索宇宙带来了哪些便利?设计意图:持续而有效的课外观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宇宙的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木星巨大而又明亮,很容易辨认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借助双筒望远镜等工具来观察木星及其卫星,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化。【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处需要记录:一是让学生给八颗行星排序,二是将整理后的数据记录下来。给八颗行星排序有两种方法,学生只需要根据排序要求把数据进行比较,很快就能完成排序。虽然排序的难度不大,但给八颗行星排序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与自身大小

15、没有关系,也为学生进一步处理数据建立基础,降低难度。学生在建立纸带模型时,长纸带会有40多个折痕,利用长纸带的折痕数量作为参考,40多个折痕的长度与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的距离数据449600(万千米)做比较,就能给学生在处理数据时一些启发。从远处着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八颗行星进行布局,避免出现画不下的情况。3.日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