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

上传人:m****a 文档编号:237649398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污水污泥稳定问题及多级厌氧处理工艺研究 1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大量新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不断的投入运行,但随之而来污泥处理则成为新的污染问题。因此,对污水处理技术予以充分重视的同时,能否解决好污泥问题也是污水净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而有必要加强污泥处理与利用的研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一般是由松散的物质组成,含水率较高(95%99%),体积庞大,性质很不稳定,极易腐化,不利于运输和处置,应及时进行减容化和稳定化处理,使含有病原微生物、散发出恶臭的腐化物质数量减少并使其分解。稳定化是污泥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目的。稳定的方法有好氧消化、厌氧消化、污泥堆

2、肥、热解和化学稳定等方法。消化池是利用厌氧发酵的方法来达到污泥稳定化的目的,污泥堆肥是采用好氧的方式达到稳定化的目的,焚烧法是在极端条件下取得无机物的彻底矿化。在污泥处理技术中污泥厌氧消化投资高,污泥处理部分投资和运行费用约占污水处理厂的2040%,同时由于其技术复杂性,能够正常运行的很少。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在中小型(甚至大型)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国外引进的延时曝气氧化沟、SBR等低负荷工艺。首先,低负荷曝气池的池容和设备是中、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的几倍,相应的投资要高几倍;其次,延时曝气对污泥采用好氧稳定,能耗比中、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要高4050%左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大规模的采用延时

3、曝气的低负荷工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1.1污泥的定义在污水处理领域,对于污泥和污泥稳定化程度的概念是模糊的,明确污泥的定义和建立污泥稳定化程度评价指标,找出可行的测定污泥稳定化(降解程度)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污泥一词也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自然界中污泥的产生是与水体中固体物的沉积有关,一般称为淤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沉淀下来的颗粒物才成为污泥。在科学界对污泥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化学上是根据颗粒尺寸来定义水中有机物形态:溶解性(0.001m)、胶体(0.0011.0m),超胶体(1100m)和可沉物(100m)。工程上是通过采用的分离方法来定义无机物的形态,一般讲污泥是大于滤纸或过滤器孔径(如1

4、4m)的颗粒物质,这包括化学家定义的部分超胶体和可沉物。污泥的降解过程经历了固体的液化和水解,虽然液化和水解两词在描述污泥甲烷化之前产生的中间产物是可互用的,但它们不是严格的同义词。水解是有明确定义的化学名词,是指复杂化合物加水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可以用于超胶体、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而液化的定义是相当任意的,液化仅涉及到将固体物质转移到液相,因此液化的对象是污泥。从工程上的定义可知,如果污泥在分解或降解过程中尺寸发生变化,当其粒径小于过滤器孔径时,就可认为已经完成了污泥分解或降解过程。1.2污泥稳定化定义污泥稳定化的含义针对污泥中有机质而言,事实上是与污泥中有机物的矿化过程相关的。所谓有机物的

5、矿化过程(污泥的稳定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或生化反应,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发生分解或降解为矿化程度较高的无机化合物,如H2OCO2或CH4CO2的过程。根据定义污泥的稳定化不仅与有机物含量有关,其还与是否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的分解或降解反应有关,这里所谓一定条件是指时间和环境条件。例如,在采用厌氧UASB工艺处理污水中形成的颗粒污泥,其有机质的含量有时高达90%以上,但是其在环境中是稳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再发生(明显发生)降解反应,也可以认为它是稳定的。评价污泥的稳定化程度有好氧和厌氧的多种测定方法,但是目前缺乏标准性和规范性。一般可以用污泥中有机物的减少程度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

6、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中,人们一般是采用甲烷的产量来评价污泥稳定化程度;也有采用污泥的减量来评价污泥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在生物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是与微生物的增殖同时发生,所以不能仅仅以污泥的减量来直接评价污泥稳定化过程。同时,也不宜采用污泥中有机物的比值(如MLVSSMLSS)来直接衡量污泥的稳定化程度。2污泥稳定性的测试方法2.1污泥碱解试验研究在强碱的条件下,各种有机物均可快速发生水解。采用碱解污泥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考察污泥中化合物分解的情况。通过碱解试验可了解污泥最大可水解的量,这间接代表厌氧条件下污泥水解最大可能程度。这一方法是物化方法,间接地反映了污泥可生物降解的量。测试是在

7、恒温的装置(图1a),采用氢氧化钠试剂在厌氧条件下搅拌反应24小时,测定液化的COD的变化程度,被用来做为评价污泥可以达到的最大液化程度。2.2 污泥厌氧稳定化试验通过测定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气来判定污泥的稳定化程度,这是污泥厌氧消化的基础。试验方法是将污泥放入30的培养瓶内,在100 d的试验期间有机物得到最大程度的降解,通过测量甲烷产量评价有机物的降解量。试验装置是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定量的污泥,要求其污泥浓度大约为5 gVSSL,将锥形瓶放置于30的恒温水浴箱中,每日人工摇动混合12次。污泥降解产生的气体,进入分液漏斗,漏斗中为浓度1.5% NaOH溶液吸收气体中的CO2,测量量筒中液体体积即

8、为污泥产生的甲烷(CH4)气体体积(图1b)。2.3污泥液化和酸化试验污泥厌氧降解试验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长(需100 d),其实用意义不大。因此须开发一种较快的评价污泥稳定性的方法。由于在水解(酸化)阶段污泥形态发生变化,而甲烷化阶段是由小分子(已不是污泥)转化为沼气的过程,也就是说污泥的降解或稳定化仅仅发生在水解阶段,所以可采用污泥液化率评价污泥稳定性。由于污泥液化时间短,可以忽略甲烷的产生,反应器是敞开并带有搅拌装置进行。2.4试验结果试验是用5升温控反应器(图1c),所采用的污泥取自方庄污水处理厂初沉池排放的污泥。取24、48和72小时混合样(保持在4冰箱内的)。SS的测定采用滤纸(孔径4

9、.4 mm)过滤,过滤液的VFA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COD的分析采用微量COD方法,其他全部按标准方法测定。CODt为原污水或污泥-COD、CODd为离心样品COD。2.4.1碱解试验结果由于污泥碱解稳定化程度与用碱量、污泥浓度和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最佳碱解条件进行探索。试验的设计和结果见表1。从表1的数据分析污泥浓度与加碱量的关系,可知存在一个加碱量的下限,如果加碱量低于这个下限,碱解效果就极差。比较1号和9号试验,它们的加碱量均为0.08gg,但碱解效果却相差很远,这说明加碱量下限在0.08gg附近。NaOH剂量大于0.08gg时,经过24h.反应后pH值仍在89之间

10、,说明加碱量是过量的。但当NaOH剂量不足时(4号试验),最终pH值呈中性,说明碱已耗尽,同时碱解率也不足,7号试验得到的效果更差。污泥碱解24小时后,其溶解出的CODd占总CODt的范围比例与加碱量、污泥浓度有一定关系。如表所示,每克污泥加碱量范围在大于0.10gNaOH时,碱解效果较好,一般的碱解率大于35%。表2为不同碱解时间下溶出CODd占总溶出CODd的百分数。一般来说,用离心抽滤方法测定的值更能代表溶解性COD的值。从表2可以看出,污泥碱解一般发生在最初的10小时内,此时的碱解速度很快,离心后的污泥CODd占总溶出量的92%以上。这个结论和Huang等的结论比较一致。他们采用17.

11、5 mmolL钠碱作水解预处理时(厌氧条件),约1/3的总污泥COD能够在24 h内溶解,约80%以上的溶解发生在最初的8h。试验号 2 h.6 h.10 h.18 h.1AB 2AB54547665928198823AB 4AB78578264958299915AB675583609577100816AB73448163948498917AB 8AB66658166927799799AB6257836495769887注:A:离心处理时的百分数(%);B:离心过滤处理时的百分数(%)2.4.2厌氧稳定性试验结果为了保证试验的可靠性,进行了2组平行试验,将产气量转化为COD的值(表示为CODC

12、H4),现将污泥试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组数据列于表3。污泥降解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历时100 d的污泥已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12时间(d)累计产气量mg CODCH4L占总COD(%)累计产气量mg CODCH4L占总COD(%)000003089818.373014.970126525.7116723.8100131026.7121724.8注:1初始条件:CODt4911 mgL,TSS10 gL,VSS4.5 gL;2.CODCH4为产气转化为COD的值如表3所示,污泥在100 d的测定时,污泥的降解率仅为25%左右,与污泥碱解的结论相比较,在碱解试验中污泥可以发生水解量为35%,高于

13、厌氧稳定化试验的数据。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碱解为化学反应,试验的条件强于生物反应。另外,厌氧稳定性试验中有一部分污泥已水解,但未完全降解转化为气体。污泥厌氧稳定化试验与碱解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为70%左右。2.4.3污泥液化试验结果如图2a所示CODd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第10 d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趋于平稳;VFA曲线也有类似趋势,但平稳期稍有滞后。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在前10 d内已达到水解酸化的高峰,此时已有35%左右的总COD转化为溶解性COD,这结果与碱解试验结论(污泥稳定化时可转化率为35%)相当,说明经10 d的水解酸化污泥已基本稳定化。 从图2a中还可以看出,反应产物的产生依赖于反

14、应时间,但更依赖于温度。在30时液化的CODd明显地高于20。对于水解污泥在20和30条件下,经过10 d的反应时间产生的溶解性COD分别为0.162和0.287 kgCODkgVSS或分别相当于总COD的13.5%和24%。从30的试验结果来看很明显在第6 d后甲烷化反应导致了VFA的减少。在污泥液化试验中,由于不同污泥的性质不同,有些情况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甲烷化。在测试中收集和测量产生的甲烷是必要的,产生甲烷可换算为VFA和COD。从不同污泥样品的液化试验结果来看,初沉污泥被液化的CODd和VFA浓度均高于水解污泥(图2b)。这表明污泥液化试验确实可以评价不同污泥样品的稳定化程度。可以认为间

15、歇污泥液化试验是一种迅速而有效评价污泥稳定化程度的方法。 3多级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3.1城市污水污泥的研究进展目前世界各国在污泥处理的领域仍以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为主。厌氧消化工艺是在四、五十年代开发的成熟的污泥处理工艺。欧美英各国多数污水处理厂都建有污泥消化池,这种工艺水力停留时间长,一般停留时间的设计标准是2030 d,为防止短路和加热,需设置搅拌和加温设备。美国犹他大学Ghosh教授从70年代开始了污泥两相消化研究,从微生物生长特点、生长动力学等基础研究的角度上,证明了两相工艺的优越性。但其采用的处理构筑物仍然为传统完全混合式的消化池,在停留时间和减少投资等方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自两相消化工艺提出以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少研究。我国广州能源所、成都生物所、清华大学等地均在有机废水和农业废弃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上海市政设计院也对城市污水污泥的两相净化作了大量研究。同时,在70年代末期各种新型厌氧工艺得到发展,例如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流化床(FB)等。这些反应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可将固体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相分离,使固体停留时间长达上百天。这使厌氧处理高浓度污水的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