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上传人:m****a 文档编号:237648140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摘要:综述了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措施与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目前治理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净化技术,包括物理吸附技术、催化技术、化学中和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常温催化氧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封闭技术等及其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甲醛污染 室内空气 空气净化技术 甲醛是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沸点为19.5 ,易于挥发,常温下易溶于水。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涂料等各种装饰材料以及吸烟等产生的烟雾等。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室内空气甲醛含量大于0.1 mg/m3就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危害,高浓度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

2、系统、肝脏都有危害,在我国有毒化学品名单上甲醛居第二位,且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可疑致畸、致癌物质1。居室空气中甲醛卫生标准(GB/T161271995)规定居室内甲醛量要小于0.08 mg/m3,但一般住宅装修后甲醛浓度平均为 0.2 mg/m3,最高可达0.81 mg/m3,严重超出标准2。目前采用多种技术方法降低建材中的游离甲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技术与经济的限制,室内甲醛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对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非常重要。1 合理控制室内环境由于甲醛的释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研究表明,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15年,且其与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室内换气

3、数、室内建材等有关,合理控制室内环境可降低甲醛浓度。1.1 室内通风室内通风是清除甲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选用空气换气装置或自然通风,这样有利于室内材料中甲醛的散发和排放。Zhang等3研究发现,MV(Mixing Ventilation)比DV(Displacement Ventilation)可以更好的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室内通风要注意根据季节、天气的差异和室内人数的多少来确定换气频度,通常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适当的通风口,冬季每天至少开窗换气30 min以上,但其只用于污染较轻的场合。1.2 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经研究发现,甲醛的释放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温度由30降到25

4、 可降低甲醛50%,相对湿度由70%降到30%时甲醛量降低40%,温度和湿度效应降低室内甲醛量主要是靠降低污染源的扩散5。要使室内材料中的甲醛尽快释放,就应增加其温湿度,因此一般在刚刚装修的房中采取烘烤的方法或在室内摆放一盆清水可使甲醛加快释放。要控制室内甲醛浓度就要降低其温湿度。1.3 植物净化美国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National Spacetechnology Laboratory)的有关实验6证明,银苞芋、吊兰、芦荟、仙人球、虎尾花、扶郎花等室内观赏叶植物对甲醛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因此,在室内放置上述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仅仅调节室内环境虽能降低室内甲醛浓度,但还不能达到

5、理想结果,尤其在甲醛释放初期,需要采用空气净化技术。2 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技术目前,国内外采取多种方法治理室内甲醛污染,且现在已有一些产品问世。治理室内甲醛污染的空气净化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吸附技术、催化技术、化学中和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常温催化氧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封闭技术等。2.1 物理吸附技术2.2 催化技术催化技术以催化为主,结合超微过滤,从而保证在常温常压下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不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市场上的有害气体吸附器和家具吸附宝都属于这类产品。 催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二次污染少、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氧化分

6、解结构稳定的有机物等优点,一般室内甲醛的浓度较低,在居室、玻璃、陶瓷等建材表面涂敷TiO2薄膜或安放TiO2空气净化设备可有效降解甲醛。但其需要纳米TiO2和紫外光照射,存在经济和技术的局限性,还未进入大面积使用推广阶段。2.3 化学中和技术化学中和技术一般采用络合技术,破坏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分子结构,中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而逐步消除。目前,专家研制出了各种除味剂和甲醛捕捉剂,属于该技术类产品。该技术最好结合装修工程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人造板中的游离甲醛。2.4 空气负离子技术2.5 臭氧氧化法臭氧与极性有机化合物如甲醛反应,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臭

7、氧化物,从而达到分解甲醛分子的目的。汪耀珠等25通过测量低浓度臭氧对甲醛气体的净化率(有紫外灯照射)发现,臭氧浓度0.0500.075 mg/3,甲醛浓度3.038.70 mg/3,5 min后检测,臭氧对甲醛净化效率为41.74%。臭氧发生装置具有杀菌、消毒、除臭、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但臭氧法净化甲醛效率低,同时臭氧易分解,不稳定,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同时臭氧本身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国家也有相应的限量标准,如果发生量控制不好,会适得其反。又称为冷触媒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贵金属特殊的催化氧化性能,使室内污染物变成为CO2和H2O。一般载体为ZrO2、CeO、SiO、活性炭、分子筛等,经常采用的贵

8、金属有Pd、Pt、Rh、Ru和Ir。日本近年来对低温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一系列的专利问世。Yushika等26,27研发的含有锰氧化物组分(MnO2为77 )的空气净化器,对刚刚装修的住宅中甲醛去除效果良好,在7个多月时间内使新建住宅室内甲醛由0.21106降到0.04106,且没有发现有害的副产品(HCOOH、CO),其还可以加速材料中甲醛释放。2.7 生物技术2.8 材料封闭技术3 结 语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甲醛污染的空气净化技术已经有较多应用于实际,同时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也在不断得到研究,其中纳米光催化技术

9、是空气净化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针对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技术,尤其是多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可对室内甲醛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治理。转贴于 参考文献1 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4684692 郑京力晴.甲醛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措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6):2252264 Stevens Lisa,John A Lanning,Larry G Anderson.Photocatalytic Oxidatt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Associated with Indoor Air Qualit

10、y 98-MP9B.06.C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eds 91st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July 14-18,1998,San Diego, Californa 5 张 军.室内甲醛污染检测与控制.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1:98996 肖红侠,王岳人,张海青.室内甲醛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技术交流,2004,6:31358 蔡 健,胡将军,张 雁.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甲醛吸附性能的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3):16209 荣海琴,郑经堂.改性PAN-AC

11、Fs对甲醛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新型炭材料,2001,16(1):444811 Kazunori Shibano,Shuji Yoshizawa,Yuu Ogama. Biodegradable New Charcoal Board Adsorbing VOCs as a Building Material.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2001. Proceedings EcoDesign 2001: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11-15 Dec,2001.11

12、10 111312 廖东亮,肖新颜,邓 沁,等.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甲醛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工环保,2003,23(4):19119413 于向阳,程继健,杜永娟.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化学世界,2000,11:56757014 钱 昱,李 梅,路庆华.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空气中甲醛影响因素的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2):121616 刘凡新,郭志岩,杨 涛,等.掺铈纳米TiO2薄膜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甲醛甲苯.分子催化,2003,17(4):29730117 杨 阳,涂学炎.紫外光催化降解空气中甲醛的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涂料的研究.涂料工业,2003,33(8):61018 林劲冬,梁

13、丽云,蓝仁华,等.Fe-TiO2光催化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在可见光下清除甲醛的性能表征.精细化工,2004,21(2):11511819 侯一宁,王 安,王 燕.二氧化钛活性炭纤维混合材料净化室内甲醛污染.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36(4):414420 Fumihide Shiraishi,Shunsuke Yamaguchi,Yusuke Ohbuchi.A rapid treatment of formaldehyde in a highly tight room using a photocatalytic reactor combined with a continuous

14、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apparatus.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3,58:92993421 王 静,冀志江,张连松,等.新型空气净化功能材料对甲醛净化效果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04,5:5922 张增凤,丁慧贤.低温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室内VOC中的甲醛.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14(1):152424 冯艳文,梁金生,梁广川,等.健康环保型建筑内墙涂料的研制.装饰装修材料,2003,10:495228 李小梅,陈国庆,孙佩石,等.生物法净化低浓度甲醛废气实验研究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5(1):252729 Masaki Yamaguchi,Yusuke Tahara,Masashi Kanemaru,et al.FORMALDEHYDE DEGRADATION FILTER VIA RECOMBINANT E.coIi ENZY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3.IEEE EMBS Asian-Pacific Conference on 20-22 Oct.2003.106107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通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