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上传人:m****a 文档编号:237648007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点加氯及其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摘要:近年来由于源水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在自来水的加氯处理中,胺氮对加氯的影响目趋显著,本文旨在讨论源水里的胺氮对加氯的影响,分析源水中不同的胺氮含量时,加氯点的选择和确认,从而达到以最小的加氯量来杀灭水中细菌之目的。 关键词:胺氮 余氯 化合性余氯 游离性余氯 加氯点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NH3+

2、CL2NH2CL+HCL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

3、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2.1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2+CL2HOCL+HCL i. 52.5 xd x=70d/52.51.33d (mg

4、/L) yQ=a+xa+1.33d (mg/L)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Q为:a+1.33d (mg/L)2.2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2.21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NH3+CL2NH2CL+HCL17 70 51.5z x1 dx1=70d/51.51.36d(mg/L) yQ1 =a+x1a+1.36d(mg/L) z=17d/51.50.33d (mg/L)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Q1为:a+1.36d (mg/L)。由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0.33d(mg/L) 2.22 如上图所示,当加

5、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 17 70 51.5 b x2 z1x2=70b/174.12b(mg/L) z1=51.5d/173.03b (mg/L) 206 213 (z1-d)x3 x3=213*(z1-d)/2061.034*(3.03b-d) (mg/L) yQ2 =a+x2+X3a+4.12b+1.034*(3.03b-d) (mg/L)即加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加氯量为:yQ2 a+4.12b+1.034*(3.03b-d) (mg/L) 2.23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CD段的Q3点时:在AB段的耗氯量为:x2=70b/174.12b(mg/L) 需要指出的是

6、,折点加氯时采取上述化合氯消毒的加氯法是有条件的:1、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0.33d(mg/L)。由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0.33d(mg/L)。例如,当余氯控制值d=1.0 mg/L时,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0.33 mg/L,否则余氯将无法达到控制值1.0 mg/L。2、要保证化合余氯能够达到消毒的效果,即水的各项细菌指标不超标。为此须保证化合余氯的消毒时间在两小时以上。4. 折点加氯的应用近年来由于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源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胺氮,因此在对自来水的加氯消毒时,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折点加氯法,只

7、是因为平常很多时候由于胺氮的含量太小,为达到余氯的控制值,只能采用游离加氯,加氯点在加氯量余氯曲线CD 段。此时采用目视法检测余氯,游离氯快速的显色反应掩盖了化合氯较慢的显色反应,以至于检测者没有注意到化合氯存在。切换到化合加氯消毒以后,随着源水中胺氮的减少,制水人员会发现检测水中余氯时,逐渐地检测到游离性余氯的存在,并且游离性余氯值越来越大,化合余氯值越来越小,甚至无法将化合氯控制到目标值,这时应该考虑重新调整加氯点至曲线CD段,改加游离氯消毒。在此过程中水中胺氮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一旦胺氮的含量不能满足式的条件时(实践中通常是胺氮的含量低于0.35mg/L时),就应考虑切换到加游离氯消毒。由于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消毒所需时间长,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要把化合余氯指标定得比游离氯指标高些,例如我公司的游离余氯指标为0.50.8mg/L,化合余氯指标为0.81.2mg/L。同时化合余氯消毒效果还受水温的影响,水温低消毒效果就减弱,因此在冬季应将化合余氯控制的高些。前面已经提到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些,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可能造成细菌指标超标,因此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需加强对出厂水和管网水细菌指标的检测。转贴于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通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