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传人:m****a 文档编号:237641151 上传时间:2022-01-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律论文:货币政策结构性缺陷对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从剖析欠发达地区一家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人手,了商业银行趋利性、地区差异性和货币政策统一性对欠发达地区落实货币政策的,提出建立多级调控的新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赋予各级央行灵活调控辖区货币政策的职能,促进货币政策目标在各区域均衡实现。近年来,国家确立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整体上基本达到了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并以此拉动增长的目标。然而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内部管理方式的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与全国的整体情况有较大出入。本文以某市为例,实证分析当前货

2、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模式分析截止2002年底,该市人口351万人,全年实现GDP236.8亿元,人均GDP674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机构贷款投放连续出现负增长,2000至2002年全市贷款余额分别下降12.53亿元、2.80亿元、3.65亿元,2002年全市广义货币供应量H2仅增长9.77%,远低于全国同期16.8%的增幅。其直接原因是该市 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近年来贷款余额持续下降,2000至 2002年辖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款分别增加12.33亿元、13.99亿元、13.95亿元,贷款却分别下降17.51亿

3、元、9.01亿元、2,77亿元。这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极不协调,与全国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大相径庭,造成一方面该市广大中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本地资金大量外流,对于该市经济、金融十分不利。为增加信贷投入,当地人民银行加大了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力度,但总体上仍未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一是大力投放再贷款,至2002年底支农再贷款余额已达 3.35亿元,有效拉动了信用社的信贷投入,全市农村信用社2002年底贷款余额较2000年初增加7.66亿元,增长44.33%.二是积极运用再贴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贴现贷款,但该手段操作效果不佳,2002年再贴现累计发生额仅579万元。三是加大“窗口指导”力度

4、,坚持按季度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多次出台指导性意见,督促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投放,并建立了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约见谈话制度,对贷款工作不力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谈话诫勉,但都未能达到促进信贷投放的目的。为更为具体和深入地了解货币政策在该市的实施效果,现对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该市分行(简称A行)资金运作的主要模式进行简要剖析。一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资金运作模式退出主导地位。2000至2002年,A行存款分别增加7.01亿元、4.29亿元、3.53亿元,近3年存款共增加14.83亿元,占同期全市新增存款总量的25.29%,而贷款余额则分别下降12.53亿元、4.52亿元、2.27

5、亿元,近3年贷款余额下降19.32亿元,出现了存款持续增长、贷款持续下滑的局面,信贷渠道的资金运用功能严重萎缩。二是“吸收存款+贷款收回上存资金”成为当前该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模式:2002年底,A行存款余额 47.10亿元,贷款余额19.96亿元,存贷仅为42.38%.在大量资金无法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运用的情况下,上存资金成为该行运用资金的主要选择。2002年底,A行上存资金余额达16亿元,较年初增加5.9亿元,上存资金增加额基本等于存款增加额和贷款下降额之和(3.53亿+2.27亿),新增可用资金几乎全部上存。三是“办理贴现在上级行转贴现”成为新的资金运作模式。A行2002年贴现业务发展迅速,贴

6、现年累计发生额10.52亿元,同比增加 10.09亿元,年底余额340万元;在上级行的转贴现年累计发生额10.37亿元,同比增加10.37亿元,年底余额为零。而与此同时,A行2002年底再贴现余额、年累计发生额均为0,同比分别下降289万元、2474万元。尽管该市货币供应量水平偏低,再贴现仍未发挥其推动银行扩大信用规模的作用。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一)企业状况、社会信用环境和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政策共同制约了该市信贷投入。一是大型企业信贷需求下降,逐步退出信贷市场主导地位。该市有大型企业3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点贷款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各大型企业基建投资基本完成,3家大型企业对贷款的

7、需求呈持续下降趋势,2002年底3大企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0.33亿元,较2000年初下降17.18亿元,在全市贷款市场中的份额由2000初的23.86%降至Z002年底的14.69%.二是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弥补大企业退出留下的贷款市场真空。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中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差,在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高端客户、稳定和扩大中端客户、退出低端客户”信贷调整中以及信用评级中都处于不利地位,限制了其融资能力。三是不良的社会信用环境阻碍了贷款投放。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突出,至2002年底全市被列入逃废银行债“黑名单”的中小企业已达40家,逃废债金额2.98亿元,严重危害着各银行的存量贷款的安全性,这些因素都

8、阻碍了新增贷款投放。商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政策制约了在该市的信贷投放。一是较小的贷款审批权限不利于放贷。A行仅拥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且是该行信贷调整的退出对象,对于作为该系统信贷调整重点的中长期贷款(不含消费贷款)没有审批权,每一笔中长期贷款都须省分行审批,对贷款投放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2002年该行中长期贷款净下降4911万元。二是较紧的贷款条件制约了贷款发放。如A行仅对AA级以上的企业发放贷款,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仅20家,其中3家为贷款需求不断下降的大型企业,贷款对象被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贷款市场无法有效拓展。三是过高的质量目标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抑制了放贷积极性。A行按照0.5的不良

9、率控制目标考核新增贷款,且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放贷不慎会造成免职、下岗等严重后果,从行长到信贷员对放贷都慎之又慎。(二)上级行的区域信贷结构调整战略和基层行的趋利性选择促成了该市各商业银行资金大量外流。A行由于存贷比例过低,资金宽松,本地信贷市场又难以及时有效拓展,急于寻找资金出路成为其资金外流的内因。A行系统确立了“信贷资源向经济环境好、信贷市场潜力大、资产质量效益好的行倾斜,加大从高风险区域信贷退出力度”的信贷战略,努力提高信贷经营集约化水平,这正好为资金外流提供了条件。A行上级行为有效集中资金以便重新配置信贷资源,2002年执行的系统内上存资金年利率高达3.96。而同期贷款利率为5

10、.312,对中小企业上浮302后为6.9%,据测算,若贷款损失及费用率不能控制在2.94%以内,发放贷款的收益将低于上存资金。因此,商业银行出于趋利性原因,除极少数黄金客户外,在贷款和上存资金之间更愿选择后者。A行2002年上存资金余额由年初的10.1亿元升至年底的16亿元,已接近其贷款余额,上存资金利息收入达5833万元,占其利息收入总额的33.98,高安全和高收益为其资金外流提供了直接驱动力。(三)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状况以及缺乏竞争力的利率水平造成再贴现渠道闲置。在该市货币供应量偏低的情况下,再贴现本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增加货币供应,但具有被动特性的这一政策工具并未发挥

11、应有的作用。首先,A行有大量上存资金,因此不存在因自身资金紧张原因办理再贴现融资的问题。其次,出于资金成本考虑,A行在上级行办理转贴现和在人行办理再贴现的年利率分别为2.58%和2.97%,再贴现利率高出转贴现利率0.39个百分点,在两者之间转贴现是A行贴现资金来源的当然选择。其三,A行大量的储蓄存款的年成本为 1.98%,低于再贴现利率0,99个百分点,因此,在自有资金和再贴现之间选择贴现资金来源,A行也会抛弃再贴现。其四,该市2002年贴现市场年利率不超过3%,用贴现票据办理再贴现的利差微不足道,有时甚至出现利率倒挂。正是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A行2002全年未发生一笔再贴现业务。三、商

12、业银行趋利性和地区差异性造成货币政策局部失灵近年来,我国4大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进程大大加快,提高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是其首要经营目标,为资金寻找安全、高效的投资项目或地区,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成为各商业银行基本信贷战略。若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视为一个函数来考查,区域环境和货币政策则是这一函数的两大变量。在区域环境方面,我国区域很不平衡。地区间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市场化程度、区位优势、信用建设、人员素质等投资环境存在巨大差距,从全国来看,区域环境变量十分活跃。在货币政策方面,不论在东部还是西部,不论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当前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都基本相同,突出了全国统一性,缺

13、乏区域灵活性。当前货币政策为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构建了一个全国性平台,在区域调控方面没有发挥变量的作用,而是成了一个定量,既没有给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增加信贷投放创造必要条件,也无法矫正商业银行从欠发达地区大量抽资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区域环境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在不同地区配置信贷资源的唯一的重要变量。商业银行利用其全国性吸收资金,利用其便捷的内部融资渠道集聚资金,然后将资金集中投放于区域环境较好的地区,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货币政策的局部失灵。该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2000至 2002年存款增加40.27亿元,贷款下降29.29亿元,综合新增亏损、准备金存款增加等因素的影响,3年来4家国有商业银行

14、资金外流60余亿元,是全市贷款持续下降的根源:货币政策局部失灵,不仅限制了货币政策自身的作用发挥,而且也影响到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效果: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在部分地区甚至相互冲突。以该市为例,2000至2002年,来自上级财政的划拨收入分别达9.82亿元、15.83亿元、23.51亿元,3年合计49.16亿元,占同期该市国库收入的62.43,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仍不及当地4家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外流规模,财政政策努力的效果在部门的反向调节作用下大

15、打了折扣。四、对货币政策统一性不足的基本评价及建立新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设想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在全国统一性的框架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能掩盖的是地区间货币政策实际目标被拉大了,形成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流和银行信贷资金流在东西部间的“逆向流动”,削弱了财政等其他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造成政策倾而不斜的局面。在欠发达地区。作为国家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商业银行在原始的趋利性驱动下,其经营策略抛弃了货币政策的指导性,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导致货币政策“推”、“拉”作用失效。由此产生了货币政策“倒逼”机制,也就是说,在欠发达地区保证货币政策意图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要么通过制定一些

16、强制性的经营指标,赋予行政性手段来保证实施,迫使商业银行被动接受货币政策的要求,但这与市场经济相违背;要么承认货币政策的现实不足,基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和地区差异性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主动靠近货币政策要求,实现两者的统一。因此,货币政策打破当前全国统一性,承认地区间经济差别,建立以这种差别为基础的新型货币政策迫在眉睫。本文所指新型货币政策是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动态的、结构上的均衡为目的,建立货币政策多级调控体系,既货币政策在地区间的实施效果应在总体货币政策目标上下波动。偏差应在可控制范围内,当这种偏差过大时,同级人民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予以纠正。新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应由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评价制度的确立,一个是结构型货币政策的建立,一个是改善结构型货币政策实施对象所处的地区环。三个方面互动作用,互相支持,共同构成新型货币政策的操作体系。(一)建立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评价制度。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