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5篇 春风吹拂,柳枝上的苞叶一个接一个地膨大,排列匀称,像水墨画上漂亮的墨点,充溢高雅情趣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1 菀柳 [先秦] 诗经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作品赏析 《小雅·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剧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犹如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行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时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稀里糊涂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
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其次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像,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行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言外之意感动读者,使争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挥而就,“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料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时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狠?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终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明珠暗投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受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气 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2 新柳 [宋]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作品赏析 第一句“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烁着银色的光线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斜视才能看到水面的反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镀上了优美的亮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就带来了它的消息既是“拂”,则风之柔软、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假如觉得“拂”字还有点虚,那么,其次句便以实实在在的“浅黄”的色调,更明白地扣紧了题目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疼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故对新柳之情也即是对新春之情且莫”可作“切莫”解这句仍是远景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浅黄”的新柳之色,近看也会“无”的 诗至此,情景毕现,好像已无话可说,然而下两句却又翻出一层新意: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申”的原因这真是对事物的妙悟试想,垂柳将及水面,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诗人闲逛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
这时,只允许诗人再写三个字,就必需结束全诗了作者出人意料,他只用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平平经常的柳树,寥寥二十八字,尽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情味隽永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奇、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了师法自然他烧掉千余首江西体的诗以后留下来的存稿,大多是这一类写景物的小诗它们以其簇新活泼的生命力,冲破江西诗冷僻生涩的藩篱,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宠爱 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品赏析 [注释](1)天街:旧称帝都的城市稣: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即酥油 [译文]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赛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爽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其次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忽然充溢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细致,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超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加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到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赛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季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希奇了到了暮春三月,色调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宠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季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奇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簇新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示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调——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调假如没有锋利深细的视察力和超群的诗笔,便不行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4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观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常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起先,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示意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闻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终,那视之无形的不行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赐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或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相互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恒久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绿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咏柳的古代经典诗词鉴赏5 送别诗 [宋]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作品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子公怀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写青青的柳条低垂于地,俨似埋头深思的妇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濛濛的杨花飘飞于天,俨似久游不归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轻狂。
此二句,当是追溯春天的状况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的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昧,自不寻常 这首诗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要求其兴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龄所作《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可见这两首诗在兴象方面确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隋诗衰飒,很有点“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诗中既没有盛唐诗人那般昂扬的气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胆追求的热忱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