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236964422 上传时间:2022-01-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为了和平纪录片开播了!抗美援朝斗争是一场武器装备优劣空前悬殊的斗争,也正因如此,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最终赢得了斗争,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谱写了历史新篇。下面我整理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1 解放斗争后期,美国人曾经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战胜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却总打胜仗?”翻开毛泽东为中心军委起草数以百计的有关作战决策的电报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毛泽东经常用如下语句与各战区的司令员、政委们商讨战策,“原委如何?望斟酌电告”、“以上看法妥否望复”、“如何部署盼告”、“对该电内容哪些

2、可以实行,哪些与状况不符不能实行,表示你们的详细看法”、“你们另有何种更有效之方法,盼告”,而这些博采众长,擅长纳谏的决策方法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决策过程,获得致胜主动权的科学决策方法。 抗美援朝斗争中,毛泽东、彭德怀之间的往来电报有“一尺多厚”,电报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战役细微环节程度唯恐是世界之最。它具体到某个制高点的限制,一个师级单位的调动,状如解放斗争三大战役。但在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的大量电文中,通常在结尾都是“按状况酌定”、“酌办”这样的语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在斗争指挥上有着充分的自主处置权,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在连续取得

3、 3次战役成功后,部队已经非常乏累、减员严峻,要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困难重重。于是彭德怀回国,具体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前线敌我状况和志愿军所面临的严峻困难,说明朝鲜斗争不能速胜。毛泽东仔细听取汇报,刚好调整方针,明确指示:“朝鲜斗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给了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使彭德怀感到抗美援朝斗争有了一个明确而又机动的方针。而这个方针,同毛泽东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不久所作的乐观估计是不同的。实践证明,这个方针的调整是英明的。 毛泽东总结抗美援朝斗争时,强调“我们的阅历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依靠人民,就是最大限度地

4、调动各级指挥员、全体作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围绕同一个目标自觉主动地绽开行动。为了实现穿插分割的目标,第38军以每小时攻击前进5公里的速度,14个小时连续作战,先后打垮南朝鲜第7师、土耳其旅、美25师、美骑1师、英29旅各一部,前进70公里,切断了敌军的退路。向南突围与向北增援之敌相隔不到1公里,在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却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一仗,创建了步卒进攻作战速度的极限,获得“万岁军”的赞誉。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卒从未如此辉煌过。 以弱胜强,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胜出。美国国防部长马歇尔评论说:“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共军没有机械化部队,只好奇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

5、动。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藏。”李奇微更是把美军与志愿军作了比较:(美军)部队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胆怯离开为数不多的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作战时头脑过于简洁。这支部队是这样依靠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熟识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抛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化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抗美援朝斗争已经过去近70年,这场斗争留给我们很多珍贵财宝,值得我们回味,启发我们思索!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2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才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在中国的巨大利益。朝鲜斗争事实上就是美国人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想通过后门重新进入

6、中国。假如不是志愿军阻挡了麦克阿瑟的势头,假如让美军如入无人之境那样的到达中国边疆,那美国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就只是一念之差的事。 韩东屏,美国华伦威尔逊高校政治系教授,河北高校特聘教授,南昌高校兼职教授,温州高校兼职教授 自八十年头初起先,中国人就很少谈论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以至于很多中国年轻人几乎把这段历史给忘却了。我的一个美国学生,毕业后到中国去教英文,发觉中国年轻人对抗美援朝所知甚少,这让她很意外。作为一个美国人,她知道抗美援朝斗争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因为从那以后,美国和西方在第三世界为所欲为的历史结束了。彭德怀在战后说的那段话,“帝国主义者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能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屈服的

7、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让很多美国人和西方人难以忘怀。 我在美国读书时,第一次听教授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弱者必需忍受一切屈辱以求生存。对此,我曾感到特别惊异。但过后细思,我感谢教授的直白,让我相识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弱者要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需向强者证明他有实力捍卫他应有的一席之地。假如你没有那样的实力,就没有人把你当回事。中国的近代史不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吗? 满清皇室,为了苟安,一再向西方让步,却让西方对中国的胃口越来越大。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鸦片斗争,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并赔偿八百万两白银;一八六零年其次次鸦片斗争,中国被迫向英法联军赔偿二千四百万两白

8、银,允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让外国人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一四年甲午海战,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并赔偿白银近三亿两,相当于中国两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向列强赔偿本息近十亿两。 而到了民国政府,妥协求安的国民党,更是险些葬送整个中华于敌手。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反抗,让日本不到两个月就占了东三省,并让日军认为三个月就可以拿下全中国,并于一九三七年发动全面对华斗争。二战以日本倒戈结束,但在日本人和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并没有击败日本。击败日本的是美国和苏联。中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并没有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九中国内战期间,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政府打

9、内战。当蒋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的军事顾问和外交人员,就美军是否应当干脆参与中国内战绽开了辩论。最终美国的文职人员占了上风,美军没有干脆参战。 当年斯大林劝告中共不要打过长江,并说那样就将国将不国。毛泽东曾为此生斯大林的气。现在回头看来,斯大林很可能驾驭一些中共不驾驭的情报。那就是假如中共过江,美国很可能会出兵干涉,以爱护美国在中国的战略利益。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拒绝承认前政府签订的全部不同等条约。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八年期间,蒋介石跟美国签订了十几个不同等条约,允许美国在中国驻军,允许美国海军、空军无限制的在中国拍照,运用港口和机场等,美国人可以在中国居住,置产,享

10、受与中国人一样的待遇,中国人却不行以到美国;美国财政部负责发行中国货币,制定中国的金融政策,中国教化,中国农业等,要由有两名美国人参与的五人委员会进行管理。美国人将接着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等。假如蒋介石政权没有被赶出中国,中国就会沦为美国殖民地。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才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在中国的巨大利益。朝鲜斗争事实上就是美国人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想通过后门重新进入中国。麦克阿瑟曾公开讲他要重写中国内战结局,要战胜中国的共产主义,并威逼在朝鲜战场动用蒋军。今日还有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并不想侵略中国,还说麦克阿瑟因为抗命最终被杜鲁门撤职。其实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并不是因为抗命。麦克阿瑟跨过

11、三八线,已经抗命,联合国给他的使命是把军队赶回三八线。他被解职是因为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胜了。假如不是志愿军阻挡了麦克阿瑟的势头,假如让美军如入无人之境那样的到达中国边疆,那美国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就只是一念之差的事。 现在回过头来看,毛泽东当年在处于肯定弱势的状况下,在毫无获胜把握的前提下,毅然出兵朝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从这一点上看,说毛泽东的抗美援朝斗争变更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毫不为过。今日,中国政府在抗美援朝成功七十年之际,在美国对中国发起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和技术打压之际,又大谈抗美援朝斗争,并给抗美援朝斗争的老兵发勋章,就是要告知美国人,不要把中国逼急。把中国逼急了是有后果的。

12、中国可能没有实力完全击败美国,但美国也绝不会从与中国的对抗中全身而退。这或许就是中国政府今日又大张旗鼓地纪念朝鲜斗争的缘由吧。不知道美国人是否相识到这一点。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3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各种轻重武器的咆哮声、爆炸声划过黑暗,刺耳的军号声短促刺耳,回响在寒冷的夜空中。”这不是文学描述,而是美国陆军军史中,朝鲜斗争美军亲历者关于志愿军夜战进攻的纪实回忆。短短的文字,再现了70年前志愿军夜战战术的威力。 扬长避短的战场逆袭术。斗争史上,暗夜是军事行动最好的掩护之一,夜间作战历来是弱小一方战胜强敌的重要战法。人民军队从红军时代起,就高度重视利用暗夜掩护偷袭、突袭敌人,积累了丰富夜战阅

13、历。到抗美援朝斗争爆发前,我军夜战战术战法已炉火纯青。面对驾驭制空权和具有强大火力、机动力的美军,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在战前动员时就曾强调,美军适合远距离作战,可以发挥其火力优势,而我们肯定要在近距离内解决战斗,让美军的坦克大炮发挥不出威力。 1950年11月1日晚,中美两国军队的第一次交战云山战斗打响。志愿军充分发扬我军夜战阅历,利用夜暗大胆进攻、快速分割、迅猛突击,很快就与美军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胶着态势。一向奉行“唯武器论”的美军,在黑暗中产生了被对手击中软肋的感觉。飞机在夜间不能出动,炮兵不敢乱开火,火力、机动力无法发挥作用。美军只能依靠轻武器反抗,被拉到轻步卒对抗的同一起跑线上

14、。志愿军充分发挥夜战特长,一举歼灭美骑兵第1师8团大部、南朝鲜军第1师12团一部,毙敌2000余人,实现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开门红”。 日本陆上防卫队的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赞扬云山战斗为模范战例,高度评价志愿军战术应用得当,集中肯定优势兵力包围孤立美军,并主动英勇地实施夜战、白刃战,取得圆满成功。 美第8军军长泰勒战后评论中国军队称,“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其方法是在黑暗中接近我们的阵地,然后和我们紧缠在一起,使我们无法要求炮兵射击和空中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急”。 志愿军战后总结阅历时指出,只要我军和美军接近,他们的飞机大炮就不敢再用,越接近敌人,自己就越平安。 隐藏接敌的

15、战术突然性。据志愿军统计,1个营夜间进攻美军阵地,伤30人,但白天和美军对峙,在空中火力和地面炮火下伤亡高达300人。可以说,暗夜已成为我军最好掩护。纵观抗美援朝斗争,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是在夜间完成的。从云山战斗起先,到志愿军夜渡临津江、跨过“三八线”,志愿军5次战役都是在夜间发起的。战役的输赢,也是在夜间确定的。抗美援朝收官之战金城战役,同样是在夜间打响。 夜战中,我军攻其不备、隐藏接敌,敌人常常到最终一刻才发觉,被打得措手不及。以云山战斗为例,我军利用暗夜掩护,先打南朝鲜军,待美军火力暴露后,突然猛攻美军所盘踞的高地。尽管美骑兵第1师号称是美国国父华盛顿建立的精锐部队,战斗阅历丰富,但面对志愿军的迅猛攻势,该师8团3营营长米利金还是被打得晕头转向,盲目指挥重机枪手“哪里有喇叭声就往哪里打”。该营被我军全歼,番号也被美军撤销。类似场景,在朝鲜半岛的月夜下一再上演。雪马里歼灭英军“皇家陆军双徽营”、新兴里歼灭“北极熊团”、奇袭白虎团一支支敌精锐部队,成为我军夜战的刀下鬼。 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藏了自己的运动。他们大都实行夜间徒步运动的方式;在昼间,则避开马路,有时在森林中烧火制造烟幕来应付空中侦察。中国人没有留下一点部队运动的痕迹。美军整个部队甚至较低级的军人都对中国人的威逼掉以轻心”。 威猛无畏的攻击杀伤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