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6740462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诗乐课堂的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整合,会让谍堂充满诗情诗意诗味。 于是众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全新的古 典诗歌教学风格,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华美的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 中小学的诗歌课堂满是春意跆荡。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 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耍冷清得多? 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会与思 考?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会不会弱化了课堂的语文味?在我独自漫游, 犹如一朵云这首外国现代诗的教学中,我试图把通过课堂的实践尤其是 配乐朗诵来思考与寻找解决

2、这一系列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 突破点:寻找合适的配乐新诗教学中配斥朗诵Z所以没有古典诗歌那么热闹,主要的瓶颈在于 音乐的选择。与中国古典诗歌风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乐有着丰富的资源, 古琴、洞箫、古筝、二胡筹民族器乐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乐曲就是从诗 歌中衍生出来的,如春江花月夜沢阳光三叠等。而现当代诗歌的配 乐却贫乏了许多,诗歌的情感、意境、风格与古典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 点。再加上我们对外国诗歌不了解,对外国的音乐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 技术环境下新诗乃至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就少之又少了。外国诗歌与音乐的资源觉得不丰富,那只是假象。实质上是认知水平 的限制,还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

3、我独自漫游, 犹如一朵云是诗歌中的经典,意象鲜明,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对 诗歌的情感节奏的分析后,我从外国轻音乐中选择了德国轻音乐大师詹姆 斯?拉斯特排箫曲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这首乐曲的起承转合与诗 歌的情感变化线索以及风格特点非常接近。诗歌的感情变化是:孤寂迷 茫一一惊讶欣喜一一沉寂恍惚一一欢愉起舞,音乐的快慢高低起伏与之非 常吻合,两者真是相得益彰。2吻合点:把握诗乐的节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论述了他对节奏的理解:“节奏是传达情绪的 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每种情 绪都有它的特殊节奏。音乐的情绪与诗的情绪表达,直接借助于节奏的变 化。所以在我独自漫游,

4、犹如一朵云教学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完成 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诗歌的节奏。而对于音乐节 奏的把握以及与诗歌的呼应配合,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在备课 时,反复研究诗歌与音乐的节奏特点,寻找音乐的起承转合与诗歌相同的 地方,明确从音乐的什么时候开始朗读,用什么样的语速,怎样达到最优 的吻合。上课之初,我先作了配乐朗诵,给学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赏体验,也是 作了配乐朗诵的示范。从认知过程来说,我的朗诵还有配乐,都属声音。 而声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潜认为:“作者(音乐家或诗人)的情绪 直接地流霧于声音节奏,听者依适应与模仿的原则接受这种声音节奏,任 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

5、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唤起那种节奏所常 伴有的情绪。这两种过程一一表现与接受一一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 以声音感人如通电流,如响应声,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在学生的一阵鼓掌声中,我并没有马上和学生讨论诗歌朗读的方法技 巧,而是引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讨论理解。我以为,总体说,不论是古典 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们的教学重点都应该是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这 之前我已经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成功的引导学生主动并且有兴致的深入 地去品读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有必要适当地传 授学生知识,交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我首先从品读意象入手,来把握情感。我们知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 究含蓄、凝练。

6、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 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 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 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乂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 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 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 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 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 突破口。在

7、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并 要求他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丰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学生 有效思考冋答的基础上,我再用多媒体展示沿着湖湾边缘连成一大片金黄 色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像,使学生的想像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一种心灵的 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击,增进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课 堂的学习高潮。尤其是让学生在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之后,对诗人在孤寂 迷茫中不经意望见这样长得如此绚丽多姿、如此烂漫热烈的密密麻麻的水 仙花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的震撼与惊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确切的把握 和体悟。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中体现的情感。 诗中水仙的世

8、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口一人, 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 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在课件中,我把这一对比凸 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 活力,由此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 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 “连成一大片”“千万朵” “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讣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 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 好地方。第三

9、、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 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 把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走进诗人 的内心世界,贴近诗歌的内涵。所以,虽说声音、画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这种直观的感性认知也 是浮于诗歌之上的。我们应该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声像,帮助学生更好的体 悟诗歌,把握情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而是要巧妙的达到锦上添花的功 效。3融合点:进入诗乐的世界乐与诗歌有机融合,成为一体。既能丰富诗歌朗诵的听觉效果,乂能 促进学生借助音乐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借助诗歌詁味音乐的优美旋律

10、。 语文学科尤其是诗歌类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特征给课堂提供了一个借助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平台。但要达到诗与音乐的融 合,需要对诗歌情感内容节奏韵律有清晰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纯粹声音节奏所唤起的情绪大半缺少情感附着 的对象,所以叵没有明显固定的内容支撑,那音乐的直接情绪影响往往是 短暂化形式化的。而诗在声音节奏韵律之外尚有文字意义,而文字意义能 够托出具体情境来。因此,诗所表现的情绪是有对象的,具体的,有意义 内容的。基于诗歌文字表意基础上的朗诵与音乐的有机融合,能够营造出 更加丰富隽永的诗乐世界。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对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进行一系列的 研

11、习,通过“品读意象”、“借助对比”、“知人论世”、“联想想象”等方面, 深入全而地把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完成了诗歌文本的学习 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第二次配乐朗诵,不过主角换成了学生。在如丝绸 般华美流畅的配乐声中,学生完全走进了本文,走近了华兹华斯。呼吸的 长短起伏、字音的缓促轻重、节奏的明快凝涩、情感的回旋往复,学生对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以优美的朗诵全然呈献在课堂。4升华点:深味诗歌的情感在学生创设与参与的诗乐世界体验环节之后,我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 解与把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这样,我在下一环节设计的两个探究活 动,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教材进

12、行 深层次解读,启发学生理解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 的不同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积淀,提 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相较于外国诗歌、华兹华斯而言,学生对中国古典诗 歌、对陶渊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选择学生已学过又最能代表陶诗风格的一 首诗饮酒?摇之五入手,用课件展示陶的这首诗,并有意识的用了一 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匹配的极其朴素清雅的水墨画。通过相互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菊”与“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华兹华斯、陶渊明 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而探究华兹华斯与陶渊明“一种爱心,两样情怀” 的自然之情,让学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个人思想的差异 性,使

13、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实际 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用教材”打开一扇中西比较文学的窗 口,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徜徉于知识的天空。同时,我尊重、鼓励学生个 性化理解,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 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 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整堂课来看,我的配乐朗诵范读和学生的配乐朗诵齐读,还有两张 图像的展示,这只是几个很小的环节,但就是这样的小小环节,不仅使得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顺畅,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诗歌学习更 加的随性与自然,更容易走进文本,走近文学大师,并且得以成功的完成 了探究活动,进行了一次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教学探索。使 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打破封闭的教 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必要发展途径;多媒 体软硬件的发展,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借助 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立足文本,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态度,应 成为新课程的冃标下备课与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