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心理学课程测验题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8KB
约6页
文档ID:236654000
社会心理学课程测验题_第1页
1/6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题1.分析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或事物的态度会在说服下发生改变请根据社会心理 学课程中所讲的内容,说明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说服效果,并说明使用哪些方法可 以改变人们的态度答: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态度的改变程度反映了说服的效果,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态度主体、 说服者、沟通信息三方面1、 态度主体即发生态度改变的主体主体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更多是个人特质,比如人格特征、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年龄、所处人生阶段等 例如抑郁质的人可能更难被说服,因为这种气质的人怀疑性强,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他们很 容易感受到口己在被说服,从而产生抗拒反应,心理上出现自发的抵抗以维持自我控制再 如相对于内向的人外向型的人可能更容易被说服,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并容易融入他人,不会 过多在意而子的保留问题,他们大多不会产生轻易跟随别人是有损自己形象和而子的强烈意 识,反而觉得能够听取他人意见是一种合群的表现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也会彫响其被说服的效果,当人们没有感觉到 必须改变时,通常采用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

所以不同个体对于不同事物的 不同认知会影响他们不同的态度改变比如劝说一个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改掉抽烟酗酒的恶 习他会不以为然,但对一个高龄或承受病痛的人来说,这种有益健康的建议更容易被接纳还有环境这种客观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环境会对个体的心情产生催 化作用,而好的心情会使说服变得更容易,所以想要更高效的说服恋人或客户不如带对方去 家浪漫或优雅的餐厅,享受美食的同时将对方“拿下”除了环境还有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 如主体的数量,是个体还是群体,再如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说服效果产生一定 影响2、 态度主体有许多不可控因索,所以对于说服者这一态度和信息的直接传播者的把控 就显得更为重要很显然说服者的威信越高,个体态度改变越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产 品在做宣传时都爱用“某某专家推荐”之类的广告语了,因为人们都更愿意相信权威专家, 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效应吧当然说服者的个人魅力也至关重要,外表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产生怎样的首因效应,找明星做品牌代言就是很好的运用尤其有影响力的女性有更显 著的说服效果,这是否可以解释为何在教师的团队中女性更多了呢,特别是小学初中,女老 师或许更能让学生们“听话”吧。

说服者提供信息时的视角或立场会影响说服效果,为自己辩护或维权的信息一般都苍白 无力,说服者以一个局外人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言时更具说服力比如公众人物在处理危机 公关事件时,都会找来第三方做澄清,因为无论当事人做怎样的努力传递怎样的信息人们都 会觉得是辩词而非事实和真理,当然不会接受,此时只有局外人提供的信息才能具有一定的 说服力同时前面有提过“保留面子”心理,让主体感知到说服者视图影响自己时,说服效 果会降低,所以说服者的H的指向最好能被隐藏起来,刻意让主体不经意间听到或注意到更 容易被改变态度说服者的策略,说话的声音、语调、语速还有肢体语言和微表情都会影响说服效果说 服者的语速要相对快一些,这样会显得更客观、聪明、有见地,让听者无法反驳,来不及推 敲而产生不利思维声音要沉稳有底气,语调要尽量坚定,适当的增加一些抑扬顿挫,使传 达的信息更加有力可信C附加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也应透露出一种自信,温和中略带一丝强 势可能会增加威信度,使说服更有效除了说服者自身,善用一定的策略也会增加说服率 比如登门槛效应,要求由小到大,让主体一步步陷入布局,最终达到说服者的预期或者反 过来,先提大要求,在主体反对时,再提真正的小要求,更多人会因不好意思而接受后面的 小要求。

还对以从主体身边的人开始说服,形成群体效应,增加说服的成功率还有许多可 能的策略,使用时要结合态度主体的特点比如对于热情的人用登门槛效应效果会很好,但 冷漠的人可能就不大合适再如一个相对自闭的人群体效应在他身上的作用就会是负面的, 所以“因材施教”才能将策略效果最大化3、除了态度主体和说服者授受双方,信息本身对说服效果的影响显得更为复杂先说 消息与个体既有态度的差异因素,高权威的说服者传达的信息与个体原有态度差异较大时, 引发的态度改变最大;而低权威的说服者传达的信息与个体原有态度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 度改变最大这点不难理解,谁也不愿意接受和自己差不多档次的人附有颠覆性的信息,这 样会很没面子,而权威者的信息与个体态度差异越大反倒越增加说服者的权重比如过去大 家普遍认为菠菜补铁,想要改变家人或朋友的这一认识,只是对他说菠菜补铁都是骗人的, 他会认为你才是骗人的,但若拿份营养专家的报告给他看,他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就很高了一个企图改变主题态度的信息是越全而越好还是越片而越有效呢?信息的倾向性与主 体的教育程度相关,当主题教育程度高时正反两面都呈现的信息可信度更高,而当教育程度 低时只呈现有利面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

因为教育程度高的人本身就是思辨这看待事物,无 论你是否呈现双血信息,他们都能分析出利弊,而只呈现有利面会让主体认为说服者是刻意 隐瞒,说服者的“不诚实”会让信息的可信度降低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分析事物利弊的 系统不够完善,双而信息的呈现容易导致他们规避损失,忽略未得利益,从而增加说服失败 的风险所以在呈现信息前最好先判断出态度主体是怎样的教育水平信息结论是否给定也 是一样的原则,较难的问题或主体判断能力较低时给出结论,目的更明确说服效果更好:简 单的问题或容易理解的信息则可以交给主体自己下结论,自主性越强说服效果越好现在信息传达的渠道越来越多样,有文字、声音、影像等等,不同的信息捉供方式会来 带不同的说服效果C用影像可以表达清楚的信息,图像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最大,被接受的 可能性也越大,比如公益广告而复杂的信息影像很容易产生歧义,这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会更清晰说服效果更佳,这也是新学说新观点大多都以书血形式传播的原因在清楚完整呈 现说服信息时,添加一些感情色彩,让信息同时传达出某种情绪也会影响说服效果,尤其是 给个体带来恐怖情绪的信息更容易导致态度的改变,比如戒烟或安全驾驶的标语、海报多少 会给人带来不适感,让人害怕从而改掉恶习,因为越对自身构成威胁的信息越不容易被忽视。

2.分析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侵犯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请解释侵犯行为发生的 原因,并说明如何减少人们的侵犯行为答: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 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 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一、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 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 出比较合适的解释1、 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 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 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徳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 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來,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 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 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 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 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彫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 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2、 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索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 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 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即(1) 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2) 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 遗传因索;(4) 荷尔蒙因素3、 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 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 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是个体 受到挫折的后果,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 些修正,现在的理论共识是: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4、 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 的消极情感,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 犯行为和逃避行为。

也就是说,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 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5、 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 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暈 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 果6、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 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 重要影响因索,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 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7、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 当反应能力的话,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岀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种不适应行为 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

8、 侵犯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其中有些 硏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是人格的必然结果,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 的硏究实践不过多数心理学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小寻找侵犯行为的 发生原因,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 显著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 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 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9、 兴奋转移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 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泽勒曼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的时候发 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Z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10、 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柏科维兹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 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 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