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6622296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教学改革一教师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是否行评价资格这似乎是一个最没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如何,最有评价资格的当属学生。然而,笔者 对此提出异议。众所周知,教冇评价木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 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木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 的客观描述,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所谓“价值判断”,是指根据一定购价值标准,在事实 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根据教冇评价

2、的 定义,“事实判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只有“价值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教师评 价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含糊,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是否晋升职 务等切身利益。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 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所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 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 格评价是好还是差。据了解,许多大学曾实行过“挂牌教学”,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开设同样的一门课, 由学生白由选听。根据校方的设想,学生选听多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一般是较高的;反Z, 其教

3、学水平一般是较低的。可有时的实际情况与校方的设想出入很大:学生选听多的教师并 非教学水平较高,而是对学生要求不严格。例如上课不点名,平时较少布置作业,考试漏题; 学生选听少的教师并非教学水平较低,而是对学生要求严格,例如上课要点名,平时布豊作 业较多,考试不漏题,每次考试都有不少学生耒能过关。试想,如果我们当时就凭学生的 评价来断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是好还是差,岂不冤枉了这些认真负责的教师?当然, 这种情况不是很普遍,但至少说明有时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的评价有情绪化和不 客观等特点。我们又必须承认,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 学情况如何,学生的评价意见

4、还是不能忽视的。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他们只能对教师 在课堂上助教学情况进行“事实判断,而“价值判断的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二、评价指标系统中的因果关系指标和重吾关系指标评价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评价的指标系统是由一组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的指标结合 而成的,但指标系统内的备条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能存衣因果关系,也不能存在重叠 关系。也就是说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并列关系,不能从这一条指标推导出那一条指标, 也不能这一条指标的内涵包含另一条指标的内涵。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如果同一层次的备条 指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根据评价这一条指标的结果就可以推导出评价那一条指标的结 果,这不仅加大了整个评价的工

5、作量,而且使一些评价工作变成多此一举和毫无意义;二是 如果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Z间存在重叠关系,那么重叠的指标被重复进行评分,实际上是加 大了它的权重,影响了整个评价的科学性。在此,笔者举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对教师评价时所使用的指标系统中,同一层次的各 条指标Z间有因果关系的指标和重叠关系的指标。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指标系统中,主要是从“德7能”、“勤”和“绩” 四个方面(或四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的。对教师“徳”和“能方面的评价属于素质评价,对教 师“勤”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行为评价,对教师“绩”方面的评价属于教学效果评价。事实上, 素质评价、教学行为评价与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着因果关系:

6、我们如果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是好还是茅,就可以准确地推断他的教学效果是好还是菲;反Z,我 们如果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好还是并,就可以准确地推断他的素质和教学 行为是好还是差。很难想象,一个素质差而教学行为又不理想的教师,艮教学效果是好的; 反Z, 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索质是差的而教学行为也不理想。毫无疑问,“徳”、“能”、 “勤和“绩四个方面(或四个一级指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将具有因果关系的指标视为并列 关系的指标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三、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在对教师评价的方法上,屡次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Z

7、间摇摆,常 常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这两种评价方法备有优缺点,谁也无法独立完成 教师评价的任务。但从目前来看,多数人更倾向于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这实际上是步人了 教师评价的一个误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根据评价学的原理,定量评价的方法具有这么几个优点:(1)能够提高评价的精确性; (2)定量的指标往往是客观化的指标,因而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3)能够作出明确的等级区 分,使奖勒罚懒有据可依。可是,定木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下一页木文章共2 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量评价方法并非完美无缺,其缺点主要有:往往导致有意或 无意地忽视一些很难量化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对教育活动来说

8、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离开了 对这些方血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就不是全面的。而定性评价的方法的优缺点与定量评价方 法的优缺点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点就是定性评价方法的缺点,定量评价方 法的缺点则是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点。由此可见,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是相互补充的两种评价方法,缺一不可,都具有很重 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教师的工作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综 合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其教冇对彖又具有多变性、可槊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另外,学科教师 与学科教师2间,参加统一考试学科的教师与未参加统一考试学科的教师之间,班主任与学 科教师2间,教学人员与教学辅助人员之间,教

9、师与职员2间,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 量,也很难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用量化来处理。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既要有定量 评价方法,也要有定性评价方法,而且应该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因为从提高教育质量来说, 定性评价方法的作用往往更大、更有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对某个教师的教学作了评价后, 告诉他一个具体的分数。可是这个分数对该教师能提供多少改进教学的信息呢?教冇实践表 明,这个分数提供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告诉该教师一些定性意见的话, 这些意见就有可能对他提高教冇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帮助。需要提醒的是,教师的工作是一项 最具创造性的T作,最需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如果对教师的评价过分强调采

10、川定量评价的方法,往往会使教师在教疔教学中变得循规蹈矩和战战兢兢,从而抑制创造力的发挥。四、奖惩性教师评价模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目前主要有两种教师评价的模式,即奖惩性教师评价模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奖 惩性教师评价模式注重发挥评价的甄别和监督的作用,即用某种统一、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每 个教师的T作绩效,然后通过奖和惩的方式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晋级、降级、增 薪或增加奖金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注重发挥评价的指导和激励 的作用,即依据一定的教冇价值观和符合每个教师个性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在注重教师自我 评价的前提卞衡星每个教师的匚作绩效,特别是着眼于

11、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全而发展来判明教 师潜能中的强项和弱项,并采取乞种有力措施使教师扬长补短地不断发展H我和完善自 我。过去,我们对教师评价的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奖惩性教师评价模式;现在,多数人似 乎更倾向于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无法摆脱 这个误区,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毫无疑问,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克服了奖惩性教 师评价模式评价内容狭窄、评价标准和方法机械以及忽视教师的白我评价等弊端,它强调 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多样的个性,强调教师的白我评价,强调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 但是,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也有不足Z处,例如过于注重评价过程而不太注重评价结果;过 于强调

12、教师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奖惩不免有失客观公正,从而难以真正调动教师 工作的积极性;过于注重教师的H我评价,容易出现教师评价的报喜不报忧现象。尽管奖 惩性教师评价模式的缺点很明显,但其优点也很明显,例如它使教师的动态配置有客观依据, 能够通过合理的奖惩调动教师T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杜绝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谋人了弟 的现彖,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适度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两种教师评价模式各有千秋,所以,在对教师评价过程中,要 将这两种评价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白的优点:既重视他律又重视白律,既重视他人 评价又重视自我评价,既重视对教师要求的一致性又重视对具体教师要求的多样性,既重 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又重视终结性评价的作用,既重视教师过去的表现又重视教师未来的发 展,既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有关考试成绩又重视教师在冇人、科研、协作方面的绩效。而 且也惟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中小学校长木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