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万能题库15页word文档 各国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指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重,行政区划,基础设施,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实体地域: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解决不吻合的两个途径:1用人口密度的标准进行城市可比区域的定界,通过计算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画出不同密度值的城市区域的轮廓2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
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984年颁布的设镇标准:(1)规定2万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撤乡建镇;(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撤乡建镇;(3)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4)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中国现行城乡划分政策是统计上关于划分城乡的规定:1.90年四普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2.2000年五普1)引入“人口密度原则”用人口密度把设区的市中的区分为两类,只把1500/KM2 以上的区(一般是城区和近郊区)的人口全部算作城镇人口,而对1500/KM2以下的区(远郊区),只计算真正的城镇部分,区的乡村部分不再计入城镇,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设区市城镇人口偏大统计的问题。
2)引入“建成区延伸原则”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除了按照城市社区管理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人口以外,还包括了与市镇驻地建设用地相连的乡镇地域和村委会地域,可以认为,这一地域的人口大都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人口偏小统计问题城镇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进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城市化I指: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低于推进过程城市化II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II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城镇化的度量指标: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复合指标法城镇化的动力机制:(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推拉假说中国学者认为:推力,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拉力,沿海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城市化近域推进: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郊区化: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第一,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第二,城镇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第三,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第四,从 80 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镇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
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和后期阶段(进入高度城镇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控制力:“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使城市现代工商业兴起,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中国城镇化的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相对较为缓慢,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第三,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少见的,大起大落是中国的主要教训第四,中国缓慢的城镇化过程并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现象第五,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展开的,它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本质特点。
今天和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波澜壮阔的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我国城镇化面对的挑战:1片面的城镇化率决定论导致过度城市化;2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3城市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产业结构雷同,零地价吸引外资造成稀有土地资源,国有资源流失,城市政府过度负债)4各类园区与大城市空间有序扩展相脱节(肢解城市整体布局,园区数量过多浪费土地)5城市防灾功能衰退,人居环境恶化6交通拥堵,市民出行日益困难7投资渠道分散,小城镇增长乏力8中小城市缺乏核心竞争力,城市功能不健全9城市风貌千城一面,特色丧失,建筑风格单一10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率降低,犯罪率上升11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和形象工程过多同时存在12违法建筑屡禁不止,城乡结合部混乱不堪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原因1背离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2农业基础长期薄弱;3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二、转型期城市化滞后的原因1产业技术结构传统化;2产业技术层次趋同化;3乡镇产业技术低级化;4社会方面的原因;5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对策:基本问题:中国城镇化面对着农村对人口的强大推力与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消纳力之间的矛盾对策:1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发达或不发达地区,都要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以取得调控城镇化过程的主动权;2从耕地上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应首先导向林、牧、副和为农业服务的行业,而不是首先导向非农行业3调整城镇的经济结构,争取以有限的投资取得较大的产出效益,又同时能够容纳更多的有效劳动力4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十一五”时期加快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一、农民工市民化1.合理调整大中城市的农民工政策2.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3.政府应在职业培训、就业咨询、住房供给、子女上学和最低工资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第四,打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二、寻找或创造非农就业机会1.将振兴制造业作为战略重点2.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3.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4.大力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三、政府职能转变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2.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3.积极推进中部人口大省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1)联合国法;(2)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法;(3)劳动力转移法;(4)时间趋势外推法;(5)系统动态学方法;(6)目标优化法。
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宏观分市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主要分布区明显集中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在中低纬度地带有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原因是(可考虑城市选址要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有利于提供各种产品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是哪几方面?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本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区域经济地理条件比较重要的内容有: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农业、工业、交通);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城市地理位置定义: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1)大、中、小位置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有时候还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这是根据城市和它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一般而言,中心位置更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更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这两种位置的作用时,它无疑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