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3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32KB
约5页
文档ID:236449101
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3篇_第1页
1/5

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3篇观后感开头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选择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古时,每个朝代都有史官,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便是历史,这些由记录的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我们称之为史书比如《春秋》、《左转》、《战国策》、《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等到了当今社会,从文字到图片到影像的记载、储存与流传,已经足够先进和便捷,所以,新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专门的史官来记载时事,但众多的媒体,甚至是公民个体,却也都成为了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但若要说官方的记载,文字层面,应该有相关的文史资料库、档案馆等等,影像层面的拍摄,我们比较熟知的是新影厂,而图片部分的记录,就不得不提到新华通讯社社(简称"新华社")新华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中社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作为党和国家的"官方"通讯社,近百年来,新华社的记者们,始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扎根于生活最基层,在进行方方面面报道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资料而近年推出的《国家相册》,正是新华社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所打造的微纪录片栏目,旨在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照片档案馆,隶属新华通讯社和国家档案局,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已收藏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其中凝固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成为记录国家历史的珍贵典藏,可以视为另一种纬度的"历史"如何让这些尘封的记忆,在新时代闪光,俨然是《国家相册》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和艰巨任务,虽然拥有极具价值的资料,却也是浩如烟海般的庞大内容库,如何查找、归纳,如何整理、创作,那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复与艰辛,但《国家相册》相册做到了如今,《国家相册》已经的第二季已经在陆续上线,目前可视,第一季总计100集,第二季已经上线大约50集,照这样的计划,应该是每季100集的容量,最终能够出品多少季多少集,尚不可知《国家相册》每集的长度,大约是5-10分钟,虽然篇幅不长,却题材包罗万象,内容不拘一格,或是庄严时刻,或是耻辱伤痕,或是生活点滴,或是奋斗历史,或是趣味常识……创造思路极其鲜活,令战台烽颇多感慨,完全打消了潜意识中,有关历史纪录文献作品都比较枯燥严肃的固有印象。

同时,主创团队也耗费了很多的努力,让平面的照片动起来,虽然只是如"动态相片"那样,有一些小幅的动感效果,但对于观者而言,确实非常新颖的体验,似乎曾经的平面照片,瞬间变成了流动的岁月,在我们的眼前缓缓走过当然,这背后,创作者更是付出了高强度的创意构思与特效制作日前,新华社为支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为各级各类学校免费提供其重磅打造的这部微纪录片《国家相册》这是一个基于照片档案的微纪录片,将历史浓缩成5-10分钟的光影岁月,是一部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与制作精良于一体的全媒体影像力作对于孩子们而言,生动有趣,又相当有教育意义,来得相当是时候而北京教育系统也由此推出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活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明确将"相册进校园"纳入北京教育系统"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并把《国家相册》精品资源,上传至北京数字学校"空中课堂",并在"首都教育"公众号、"V思想"公众号持续推送有关内容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战台烽得以和儿子一起,在家浏览了《国家相册》,不得不感叹,容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简直就是一部时代百科全书,家国情怀、邻里和睦、母子情深、童年欢乐……还有许多的重大事件、榜样人物等等,让观者时而激动,时而欢笑,时而落泪……这便是历史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感同身受。

《国家相册》中不仅仅有历史的记忆,而且节目也会根据时令、节气乃至国情特点,推出一系列的特别节目,比如"扫盲日"、"清明"、"春节"、"元宵节"等等,都有相应的内容推出,特别是在最近的一期,是武汉专题,特别安排了武汉方言进行解说,让我们更真切的走进武汉这座抗疫之城,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所以,真心和大家推荐《国家相册》,目前将近一百五十集的容量,看似庞大,但每季5分钟左右的长度,还是相当精炼,而且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点开,对于战台烽而言,更为关注的,多是平凡的民间记忆,洪流般的历史一刻,还有先辈们的战斗足迹、成长轨迹、生存印记……你喜欢的又是什么呢?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近期,我认真观看了学校安排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相册》纪录片它将历史浓缩成5-10分钟的光影岁月,是一部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与制作精良为一体全媒体影像力作它里面有许多集微纪录片,如:《儿时的游戏》《冰川的奥秘》《山就在那里》等等,每一集我都深受感动,其中《我爱你,中国》这集让我感触最深这集主要讲的是黄大年、李四光、钱学森等科学家归国报效祖国的故事科学家黄大年,从赴英国留学,到成为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作为国际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黄大年在事业巅峰时期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返回祖国。

探测地面和海面深处是当今世界科技制高点之一,归来的黄大年深感时不我待没有机库,他就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自己动手建面对前来拆除“违章建筑”的卡车,这位大科学家情急之下竟然躺在了卡车前归国七年,他就使中国深部探测能力迅速赶上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长春地质学院首任院长李四光同样是一位为报效祖国而归来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英国的李四光受邀回国,有人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回国,并密谋扣留他李四光不得不绕道法国,最后经意大利登船,秘密回国当时,新中国年产的石油还不够全中国人点灯用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理论和考察,大胆建议,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大庆、胜利、江汉等油田相继被发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年轻时赴美国留学,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但他在20年里既不买房,也不买保险,亲历了日本侵华之痛的他,说:“反正我是要回国的1955年,经历长达五年的监视和软禁后,钱学森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1956年,钱学森出任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他当院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办培训班,给100多名大学生讲《导弹概论》,他手写的导弹技术教材,成为中国航天技术奠基之作这几期培训班的学生们,许多后来都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

中国航天人把钱学森归国的那一天,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轫之日直到他去世前,中国航天界一直承袭这样的惯例,在每一个大工程结束后,要去向钱老汇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李四光钱学森,到新时代的黄大年,一代代爱国科学家就像闪耀的群星,托起了民族腾飞的翅膀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我,正在接受着疫情的考验虽然暂时不能回学校上课,但我也不松懈,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国家相册观后感500字中国照片档案馆以保留的历史照片为素材所拍摄的系列专题纪录片取名《国家相册》,这个题目道出了这部纪录片的意义——用《国家相册》留住这个国家不应忘却的记忆胜利的日子”是这部系列专题片的第一集,展现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惨痛历史,也记录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铭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到来之际,《国家相册》以“胜利的日子”作为这部系列纪录片第一集,这表明《国家相册》用影像记录国家、民族的兴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畏强暴、抗争到底的气概驱散了民族自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不仅民族危机,也是共同面对的人类文明的危机抗战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图谋,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大无畏气概,维护的是世界和平,捍卫了人类朝向自由、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

抗战初期,中、日军事力量相差悬殊,中国人民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通过顽强的民族精神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又经历了一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不畏强暴、抗争到底的气概驱散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自卑,建立了中华民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自信,因此,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的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在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到来之际,以“胜利的日子”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再次领略全民族共同拥有的强大的精神财富,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删繁就简,以三代摄影师形成了清晰的影片叙事要在短短的5分钟里对“抗战胜利”做跨越70年的检阅并不容易创作者删繁就简,以三代摄影师的拍摄为叙事逻辑,形成了清晰而又生动的影片叙事影片从第一代摄影师——当时受雇于美国米高梅公司的电影摄影师王小亭子拍摄的1937年8月28日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照片开始王小亭用拍摄到的影像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对于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胜利的日子”只以几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做了平实的讲述,之后便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等几张照片将叙事转入“胜利”的主题,这种看似粗线条的表述使该片形成了独特的短小精悍的叙事特点。

影片的另一组连续的照片是1956年由中国人自己担任审判官,独立地审判外国侵略者,时任新华社记者的于肇拍摄了“溥仪出庭作证”、“中国战争受害者控诉侵略者罪行”和“日本侵略者低头认罪”等珍贵的历史镜头影片在呈现这些照片的同时讲述了两代拍摄者不同的人生遭遇——将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公之于世的王小亭因日本侵略者的悬赏捉拿而不得不携全家逃往香港拍摄了新中国独立审判日本战犯的于肇则常年坚持把自己拍摄到的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经历讲给新一代的中国军人听,让他们铭记历史同样是用胶片记录下历史的真实,但是人生的境遇竟有如此之大的不同,这充分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为中国人民赢得的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也说明了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是关乎每一个国人命运的大事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的仪式上,部分抗战老兵受邀乘坐敞篷车在万众瞩目下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组系列照片,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以行军礼的独特方式来展现他们对于为民族独立所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的自豪,拍摄下这些珍贵照片的是新华社的年轻记者们已经是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第三代摄影师了克制的视觉特效呈现平实的影像风格“胜利的日子”风格平实。

片中对于视觉特效的运用非常克制,很多照片都是以原貌呈现,整部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也是平铺直叙,观众感到面对的是原始的历史痕迹、历史记录,这种简单直接而不做渲染的质朴风格使“真实性”这一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凸显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胜利的日子”让照片自己讲述历史的质朴的叙事风格,以“真实性”让《国家相册》中泛黄的历史显得格外鲜活胜利的日子”中到处洋溢着的人文关怀:王小亭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之公之于世,显示出的是民族的气节和维护正义的精神;创作者对王小亭因被日本侵略者悬赏而不得举家逃亡香港的讲述,使观众感受到创作者对王小亭遭遇的同情日本侵略者失败后低头受降的场景和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雀跃形成强烈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侵略者的义愤、对于正义得到伸张、和平得到维护的欢欣鼓舞抗战老兵在天安门广场行军礼接受检阅的画面则洋溢着对这些维护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的老兵的敬仰真实是纪录片的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