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终宿主是海生哺乳类,例如海豚、鲸、海豹、海狮、海狗、海驴等,所以也可以认为是海生哺乳类的蛔虫是与陆地上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内的蛔虫近缘的一种线虫人可因吃生鱼而受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有30个属, 3种成虫已被确认:即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和抹香鲸异尖线虫(Anisakis physeteris)能引起人体幼虫移行症的虫种多见于异尖线虫属的简单异尖线虫和伪新地蛔线虫 (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 形态 1成虫(l)简单异尖线虫成虫:体稍粗短,头部细,向尾部渐渐变粗,体长65mm,宽2mm,白色略带黄,雄虫肛门乳头数为7对(1对为双乳头),2交合刺长度不等,其比为1:1.5,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央稍后处距头端约60胃呈长方形,角皮上有30m左右的条纹3)抹香鲸异尖线虫成虫:虫体最为粗大,长100mm,宽4.5mm虫体略带褐色,雄虫肛门后乳头为6对(1对为双乳头),交合刺短左右相等雌虫的阴门位置,较靠近头部,约距离头端30,头部口唇形态与前述二种完全不同,呈三角形头部前缘的嵴较小。
与上述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胃部形态近似正方形角皮横纹较纤细2幼虫 虫体外形呈长纺锤形,无色微透明,胃部呈白色,在水中蠕动如蚯蚓状虫体长12.530mm左右,以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最细,体宽为0.260.60mm,抹香鲸异尖线虫幼虫次之为0.500.69mm,伪新地蛔线虫幼虫最粗,为0.300.95mm 幼虫两端均较细,尤以头端为甚它们的头部为融合的唇块;唇瓣尚未分化腹侧有一明显的钻齿,其腹侧稍后二亚腹唇之间,为排泄管开口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尾短略圆,长0.060.12mm,顶端有一角皮性小棘称尾突抹香鲸异尖线虫幼虫尾部呈圆锥状,长0.180.32mm,末端变尖,无尾突伪新地蛔线虫幼虫,尾部短0.080.14mm稍圆有尾突与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很相似 横断面可见表皮三层,在光滑的角皮下为多肌细胞,简单异尖线虫幼虫和抹香鲸异尖线虫幼虫的左右侧线均呈叶状,顶端分开,有茎连接至皮下,伪新地蛔线虫幼虫的侧线呈心性,顶端不分开,无茎,与角皮连接部较宽 二、生活史生活史 现以简单异尖线虫为例简述生活史成虫寄生在终宿主海栖哺乳动物如海豚、鲸等的胃内,其头部钻入宿主的胃壁胃内的雌虫产卵,卵随宿主粪便排入海水在适宜温度(约10)下,发育成第1期幼虫,在卵内蜕皮1次,发育为第2期幼虫。
从卵中孵出的第2期幼虫,体长为280m,在海水温度1318时可生存34周;57可生存67周 第2期幼虫在海水中被中间宿主海生浮游甲壳类(如磷虾等)摄取在其体内发育,蜕皮成为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可随浮游甲壳类动物被终宿主摄取,在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可是磷虾类体内幼虫的感染率极低,不易使终宿主感染一般认为其首先被在海洋中生活的各种鱼类和软体动物摄取第3期幼虫穿过这些宿主的消化管到达腹腔,进而移行到各种脏器如肠系膜、卵巢、肝、胰和肌肉这些动物作为转续宿主,其体内幼虫和囊包数量逐渐积累增多海栖哺乳类捕食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转续宿主可被感染,在其胃内发育为成虫 致病作用与临床表现异尖线虫幼虫如被人体食入,可在口腔、扁桃体、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各部钻入体内但6570左右发生在胃部,近来小肠病例有逐渐增多趋势,十二指肠降部、食道、升结肠等处均有病例报告,除个别病例外,大多都是幼虫致病症状和体征:幼虫所致临床症状,多在食海鱼后220小时内发病有呈急性症状,为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痛,这是幼虫钻入胃或小肠壁中所致并有呕吐、饱胀,偶有腹泻等症状也有表现为嗜酸细胞肉芽肿形成的慢性经过者本症的症状和体征是随幼虫钻入的部位不同而异,应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末端回肠炎及妇科疾病等相鉴别。
(1)胃异尖线虫病: 85以上在胃体部和胃角部主要症状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腹痛,患者大多诉绞窄样上腹痛,有间歇性加剧的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少数有背部痛、下腹痛甚至呼吸困难一般患者大多为l条幼虫寄生,个别病例有达到3条甚至9条者,日本报告1例达56条之多 (2)肠异尖线虫病: 病变部位已知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等几乎遍及整个肠道其特点是从进食生海鱼至发病的时间较长急性症状是在吃生鱼后15天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低热、腹胀(腹水),开始时患者大便无变化,继而可出现便泌、腹泻、柏油样粘液便或便潜血阳性(约70%),在右下腹、脐部等处有压痛等 (3)食道异尖线虫病:较罕见,唐泽(1983)报告1例77岁女性,发病前1天晚餐吃生鱼后感心窝部疼痛,午夜时感胸骨下部刺痛、气喘、次晨去医院,立即进行纤维内窥镜检查,于食道下端发现有白色虫体,用钳摘出,经鉴定为简单异尖线虫幼虫 (4)消化道外异尖线虫病:也称异位异尖线虫病异尖线虫幼虫虽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但能生长一段时期,发育至第4期幼虫故Beaver将其归入内脏幼虫移行症异尖线虫幼虫有时可穿过消化管壁进入腹腔,继而到达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和腹股沟(皮下)、或侵犯咽喉部、口腔粘膜和扁桃体等处,引起消化道外的异尖线虫病。
5)过敏及变态反应: 其急性型是由于再感染而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慢性型是一种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过敏反应近年发现简单异尖线虫病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表现有哮喘、荨麻疹、皮肤干燥、瘙痒、口腔炎或唇炎等症状 病理变化 从手术摘出的胃或肠的标本上,可见粘膜下有局限性小指头至鸡蛋大小的肿块,有时可见头部钻入粘膜内的虫体,周围有明显水肿、大量小出血点、糜烂和溃疡,肠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因此可造成肠腔狭窄或肠梗阻 病理切片上可见病变主要在粘膜下层,因虫体侵入该层大多呈卷曲状,故可见1至数个虫体断面,有时因病变程度或制片方法的不同,仅能看到虫体遗留的空隙和角皮虫体周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初期亦有淋巴细胞)浸润,距虫体稍远处有大量淋巴细胞,也可见组织坏死 病理学特征主要是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的蜂窝组织炎和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其形成原因除过敏因素外,主要是异尖线虫幼虫体内含有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诊断 异尖线虫病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结合饮食史等可提示诊断若胃镜检查检出幼虫,便可明确诊断 肠外的异尖线虫病,更需做活组织检查发现虫体方能确诊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可经病理检查做出诊断。
侵入组织的虫体,一般在感染后510天崩解,在蜂窝组织炎型、脓肿型、脓肿肉芽肿型及肉芽肿型的病变组织内,均能见到虫的角皮有时在病变组织内可见到虫的肌层,或见到虫体变性后的侧线仅剩一轮廓在病变组织内的虫体显示中肠上皮细胞已变性,并趋崩溃或融解,但食道保存时间较长,排泄腺在虫体高度破坏时尚能见到 辅助检查: 1X线钡剂检查:(1)胃部X线表现:皱襞肿胀:顺长轴方向的粘膜皱襞肿胀,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胃角增宽:为反抛物线状;胃边缘异常:包括边缘僵直、双边化、胃壁不整齐、阴影缺损及凹陷等;有时可见到线状透亮的虫体;偶尔表现为Vanishing tumor或巨形皱襞, 很象Borrmann IV型胃癌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注意令患者过l2天再作检查,如为本病则征象会明显向好转方向改观 辅助检查: 1X线钡剂检查:(2)肠X线表现:钡剂行进呈分节状,患部可见锯齿状或棍棒状阴影,患部上方的肠管有较强的扩张,其中滞留的钡内可见颗粒状阴影 2纤维内窥镜检查:优点是可以同时取出虫体,兼收诊断和治疗双重功效可以在直观下观察胃黏膜的浮肿、发红、糜烂的程度尚可观察到虫体钻入部位及其在胃内的活动情况 2纤维内窥镜检查:也可见整个胃粘膜粘液增多,皱突肿大,大多可见白色微透明头部钻入粘膜的活幼虫;体部及尾部呈螺旋状或S状盘曲。
3免疫血清学检查: 在肠异尖线虫病及消化道外异尖线虫病的诊断上更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学诊断: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近年来,应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荧光抗体试验取得很好效果 流行病学 : 目前已有人体病例,多为简单异尖线虫幼虫致病,唯美洲除简单异尖线虫幼虫所致病例外,伪新地蛔线虫幼虫也较常见这可能与当地的终宿主为海豹及居民所食鱼种不同有密切关系 本病的主要终宿主,鲸类有11种,海豚类有12种,还有其它海栖哺乳类其中海豚是最佳宿主,成虫寄生于它们的第1胃内据日本报告有些种类海豚的感染率达60%,寄生虫数可达数百条,大量的虫卵排入海中使海生浮游甲壳类获得感染,它们作为鱼的食饵,使众多的鱼受染甚至经过海中回游的淡水鱼也有感染我国海鱼也有相当高的感染率据调查,东海黄海被调查的31种海鱼中,阳性23种,此外还有乌贼为阳性;北部湾地区所查31种海鱼有15种阳性 预防与治疗本病预防重于治疗,不吃生鱼是最好的预防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胃或食道异尖线虫病应立即作纤维内窥镜检查,尽快将虫体取出可避免虫体长期残留体内 (包括死虫)引起抗原及机械性刺激作用对于肠异尖线虫病,不要急于手术,应尽量采取对症保守疗法,在抗感染和抗过敏处理的同时,加强病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