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环节动物v教学材料

yuzo****12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85MB
约73页
文档ID:236281514
第八章环节动物v教学材料_第1页
1/7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环节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一.分节现象 体节(metamere)_是指躯体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和机能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 :一些种类的动物,身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 异律分节的意义: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对以后进化到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第一节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笫一次出现的“ 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体腔囊肠腔体表上皮肌肉层壁体腔膜肠上皮肌肉层脏体腔膜体壁肠壁腹神经索中胚层真体腔真体腔形成示意图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为隔膜分为许多小室,内充满体腔液可辅助物质的运输及体节的伸缩 三三. .疣足和刚毛疣足和刚毛 刚毛(seta):是由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囊底部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形成刚毛,是运动器官在生殖交配中也有一定作用 每一体节所具有的刚毛数目、刚毛着生位置及排列方式等,因种类不同而异 疣足(parapidium):是由体壁向外突出的扁片状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每体节一对 分背肢和腹肢背肢背侧有一指状背须,腹肢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背腹肢内具有足刺,有支撑作用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 意义:加强游泳和爬行的效用四四. .闭管式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 : 较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环行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 血液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提高了输送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五、排泄系统五、排泄系统-后肾管后肾管 原始的环节动物,仍为原肾管 后肾管为两端开口的迂回盘曲管,一端为开口前一节体腔的多细胞纤毛漏斗(肾口),另一端开口于该节的腹面外侧(肾孔)。

具有排泄含氮废物,平衡体内渗透压的作用可排出体腔及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及多余水分 后肾管的结构后肾管的结构后肾管的种类: 体壁小肾管:位于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200-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 隔膜小肾管:位于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每侧40-50条有具纤毛的漏斗形肾口,开口于肠中 咽头小肾管:位于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六、索式神经系统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每体节内形成神经节) 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感觉器官:表皮感觉器(震动),口腔感觉器(味觉和嗅觉)光感觉器(弱光,温度,湿度) 眼:位于口前叶的背侧,2-4对平衡囊:位于头后体壁内,有管开口与体表项器:位于头后,为化学感受器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种类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为陀螺形,在腰部有两条纤毛环,其间有口,无体节,有原体腔和原肾管,为螺旋型卵裂 担轮幼虫在进化上意义:许多外形差别很大的动物,如软体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等都要经过担轮幼虫期,而且与牟勒氏幼虫,帽状幼虫,轮虫都相似,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七、担轮幼虫(七、担轮幼虫(trochophore)trochophore)一.蚯蚓的外部形态及其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适应性结构:体长而圆;头部和感官退化;具口前叶;疣足退化,有刚毛,有背孔。

第二节第二节 代表动物代表动物- -环毛蚓环毛蚓(Pheretima)(Pheretima) 围口节:口位于其腹面头部 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 有掘土、摄食、触觉等功能第-体节:色暗,肿胀, 无节间沟,无刚毛,为生殖带 或环带(clitellum)第节: 腹面中央有雌性生殖孔第体节:腹面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第/、/、/节:节间沟腹面内 侧有纳精囊孔其余各节:环生刚毛,自/节间沟开始背线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 角质膜:薄,由胶原纤维和 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 表皮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间杂以腺细胞,可分泌黏液 保持体表湿润还有感觉细 体壁 胞聚成的感觉器 环肌 纵肌 属斜纹肌,肌肉发达, 运动灵活 体腔膜:为单层扁平细胞 次生体腔:充满体腔液.含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背隔膜分成许多体腔室 二二. .体壁和体腔体壁和体腔环毛蚓横切面环毛蚓横切面蚯蚓运动: 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蚯蚓变长变细 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蚯蚓变短变粗以有机质和植物叶片为食 口: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 咽:肌肉发达,咽腔扩大,可 辅助摄食外具单细胞咽腺 食道:壁有食道腺,可中和酸 性物质 砂囊:肌肉发达,可磨碎食物 胃 :具有胃腺 肠:其背侧中央凹陷形成盲道 盲肠;为消化腺 短,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前肠中肠后肠:三三. .摄食和消化摄食和消化四四. .呼吸和循环呼吸和循环 表皮呼吸,但要湿润皮肤下面富有毛细血管,通过气体扩散进行气体交换。

纵血管:五条,包括背血管(博动)、腹血管、神经 下血管、两条侧血管 环血管:4-5对心脏 壁血管: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闭管式循环蚯蚓的血液呈红色,含有血红蛋白,但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五、排泄和渗透调节五、排泄和渗透调节: :后肾管后肾管 黄色细胞黄色细胞能收集排泄物,有贮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后在能收集排泄物,有贮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后在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后经肾孔排出体外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后经肾孔排出体外六六. .索式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1对,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外围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发出8-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体节的体壁腹神经索每个神经节发出3对神经 具有简单的反射弧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感觉器官不发达体表感觉乳突;口腔感觉器;光感受器七七. .生殖和发育生殖和发育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 对,很小,位于笫10、 11体节内的精巢囊内。

贮精囊:2对,与精巢囊相通,充满营养液,精细胞形成后先进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后再回到贮精囊 精漏斗:2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输精管 输精管: 2 条,于笫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至笫18体节,以雄孔开口于体壁前列腺:一对,位于雄孔内侧, 分泌粘液,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雌性生殖器官:纳精囊:3对,为梨形囊状物,为接纳和贮存精子的场所卵巢: 一对位于笫12、13体节内,后面各接一卵漏斗,连接输卵管, 在隔膜处合后,以雌孔开口于笫14体 节中央 生殖带-位于第14-16节,由表皮变成腺肿状隆起,无刚毛,无节沟,其分泌物可构成卵茧 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形成蚓茧,内有1-3个胚胎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与卵受精 发育: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分类一.多毛纲(Polychaeta) 头部显著,感官发达,有触手,触须,有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无环带.如日本沙蚕,长吻沙蚕等, 代表动物沙蚕(Nereis) 形态结构与机能 细长圆柱形,背腹略扁 体节:同律分节 数目不定 头部 明显 口前叶:眼 2对 可感光 口前触手 1对 触须(触角)1对 项器 1对 围口节 :围口触手 4对 吻 :颚 1对 疣足 :围口节后每节各1对 腹侧基部各具1排泄孔 体壁 角质膜 柱状上皮 环肌 纵肌 4束 体腔膜 背腹斜肌:疣足肌 2束 消化系统 : 口 咽 食道 1对食道腺 胃 (固着种类) 肠 直肠 肛门 循环系统 闭管式 背血管 后 前 腹血管 前 后 环血管 连接背腹血管 微血管网排泄系统:每节1对后肾管神经系统: 索式 脑 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巨纤维) 每体节有神经节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 无固定生殖腺、生殖导管 体腔上皮 精巢、卵巢 精巢:1对或多对(19-25节)肾管排出 卵巢:每节1对 背侧临时开口 或背纤毛器 (体腔管)排出 螺旋形卵裂 外包法 原肠胚 担轮幼虫 生殖态:特殊的生殖现象 一些种类的动物,到了性生殖成熟时整个个体或体后部体节分化,形成生殖节和无性节 生殖节形成生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纲毛变长,疣足叶状,而身体的前半部却无变化。

异沙蚕相 群游现象 光信号 受激素调节 多毛纲分目 1.游走目(Errantia):能自由游动,同律分节;感官发达,咽能外翻,具颚;每体节有一对疣足 代表动物:沙蚕;鳞沙蚕;吻沙蚕 2.隐居目(Sedentaria):穴居,常有栖管;异律分节;头部不明显,口前叶小,无触手;咽不能外翻,无颚;疣足退化 代表动物:盘管虫,缨鳃虫 根据口前叶上触须有无: 蠕虫亚纲 无触须或其他附属物 蠕虫形 尾节有2个或多个触须 具有突出的球形吻 穴居或管栖 触须亚纲 足刺超目(游走) 管栖触须超目(穴居或管栖)原管虫旋腮虫印度光缨虫二.寡毛纲(Oligochaeta) 头部不发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如环毛蚓,顠体虫等寡毛纲分目 1.近孔目(Plesiopora):水生,底栖,体小型,雄生殖孔一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代表动物:尾鳃蚓 2.前孔目(Prosopora):水生,雄生殖孔12对,末对开口在最后具精巢、精漏斗的体节上 代表动物:带丝蚓 3.后孔目(Ophisthopora):陆生,雄生殖孔一般一对,开口在最后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后一节或后几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爱胜蚓三.蛭纲(Hirudinea) 体扁长,无疣足,无刚毛,有吸盘. 形态结构与机能 (1)体节、体环与吸盘 背腹扁 一般33体节(棘蛭30,鳃蛭15) 26+末端7节(吸盘) 体环 头部不明显 口前叶+前几节 数对眼点 无刚毛 口吸盘(前吸盘) 后吸盘 (2)体壁、体腔和循环 体壁 :较复杂 上皮 真皮 环肌 斜肌 纵肌 背腹肌体腔:退化 缩小 充填结缔组织、葡萄状组织(体腔上皮)管道 : 背管道(背血窦) 腹管道(腹血窦) 血体腔系统 侧管道(侧血窦) 血管与体腔管道并存 较原始的棘蛭 闭管式循环 有的有血红蛋白呼吸 体表 鳃(鳃蛭)排泄 肾管按体节成对排列 (3)摄食和消化 3/4 吸血 余肉食 口 口腔:3个边缘具齿的颚片(背1,侧2) 咽:单细胞唾液腺:蛭素 嗉囊(胃):发达,两侧有盲囊(医蛭11,蚂蟥5) 肠 肛门 消化管中有共生细菌帮助消化(4)神经和感官 前后端神经节集中愈合(腹体腔管道) 前5对: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2-5) 后7节 : 尾神经节 眼点:2-10对 医蛭5对 感觉乳突:(一丛感觉细胞+上皮) (5)生殖和发育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生殖带 雌性:1对卵巢(卵巢囊) 1对输卵管 阴道 雌性生殖孔(医蛭11体节) 无受精囊 雄性: 4-12精巢(精巢囊) 输精小管 输精管 储精囊 射精管 阴茎(少数无) 生殖孔(10体节) 直接发育 受精-卵巢茧 1年成熟 1.棘蛭目(Acantho。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