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236209032 上传时间:2022-01-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 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 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 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 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 应是以

2、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 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 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 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

3、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 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 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 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 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 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 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 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 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 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 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 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 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

5、,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 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 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 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

6、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 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 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 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

7、三位 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 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 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 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 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

8、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 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 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 赞的应为结构上的 “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 王纳涑);

9、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 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 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 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 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 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

10、 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 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 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 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 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 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 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

11、们的启示,也是人 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 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 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 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 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 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 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

12、最大的赢家, 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 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 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 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 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 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说课

13、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 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 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 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 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 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

14、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 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 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 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5、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 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 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 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 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 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动 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 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 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 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