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

上传人:379****76 文档编号:236154462 上传时间:2022-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2X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古诗两首:乡村四月沪教版(20XX秋)乡村四月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围绕“田园生活”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一片生机勃勃。后两句写人,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景与人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整首诗意境优美,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规范读写“蚕桑”。 2、有感情地读古诗,能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歌意思,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农民的紧张、繁忙。提高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农民的紧张、繁忙。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满川”。 2. 体会农民的紧张、繁忙,并运用串词成句方法尝试诗歌创作。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新课 1.由城市到乡村,出示乡村图,猜诗游戏。 2.课前谈话,引出诗题。 3.理解诗题。 4.介绍诗人。(注意“卷”的读音)

3、设计意图:单元导入,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回顾以往学过的田园诗,为课堂铺垫。 二、读写,写出规范,读出韵味 1.学写”蚕“”桑“字。 2.齐读古诗。 3.读出四、三的常态节奏。 4.个性化读,读出自己的节奏。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正音后多样读诗,达到认识生字,正确规范读写“蚕桑”,以及有节奏地读古诗的学习目标。 三、释读品读,读出情感 1.同桌考查理解诗中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同桌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为后续课堂

4、古诗的意境做好准备。 品读一二句 1)走入诗中,抓住景物。 2)相机品读“绿”这一颜色词,个性化朗读。 3)品读“白”这一颜色词,理解“白满川”。 4)创造意境,小结“景美”。 品读三四句 1)走入诗中,抓住农活。 2)串词成句,学生讨论。 3)小结“人勤”,个性化朗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抓住了“绿”和“白”两个颜色词,体会诗人用颜色词来表现景物的美,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幅图画呈现眼前,达到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歌意思的学习目标。后两句抓住“才了”“又”这一对关联词,让学生自己串词成句,体会农活的艰辛。 四、古诗新创 在乡村四月的基础上,创作乡村八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班级带入创作诗歌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才思,把课堂“所学”变为“所用”。 五、课堂回顾 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整体把握,完整回顾。达到背诵古诗的学习目标。 六、作业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景美 人勤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