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236148627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上册数学必考题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教学案例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

2、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 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 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 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

3、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 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 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 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 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

4、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 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 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 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假

5、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 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 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 (如:有理数加法计

6、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 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 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 (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 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 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

7、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 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 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 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 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 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

8、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 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 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 展与进步。当今,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 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假如教师按照 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 升,

9、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 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通过之前实行 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学生的成绩,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同时,在数学 竞赛方面,实验班中有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 施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 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

10、、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 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 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 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 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 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 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11、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 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 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 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 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 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 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 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教

12、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 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二组的学生,教师就 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 到一组。对于三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 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层,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 度,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以切实做到评价学生 的真实水平,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于进步大的学 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保护其受伤的自尊心,使学生慢慢进步。三、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引 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使之趋于完善。分层教学不 仅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 发散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这符合新课 标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自己学生水平 的目的。 作者:陆远英 单位:四川省西昌市川兴中学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