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36148275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作业课件-课时作业-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夯实】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2.下列有关、两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飞机在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D.在层中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中、分别对应的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的高度为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并且平流层中的温度

2、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对流层中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题,层为对流层,由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层在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虽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在其上层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2021长春模拟)土壤热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热交换量。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绿洲及其相邻的沙漠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5题。3.沙漠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传递热量速度最大土壤热通量/(Wm-2)的时间是()A.3:00B.8:00C.12:00D.24:

3、004.沙漠土壤与绿洲土壤传递热量的速度差值最大的时间是()A.4:00B.8:00C.12:00D.24:005.造成绿洲土壤与沙漠土壤的热通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土壤性质C.地表植被D.大气逆辐射【解析】3选A,4选C,5选B。第3题,据材料可知,土壤热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热交换量。据图可知,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沙漠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传递热量速度最大时应该是土壤热通量呈正值且数值最大时。第4题,沙漠土壤与绿洲土壤传递热量的速度差值最大的时间是土壤热通量数值差异最大时。据图可知,12:00二者差异最大。第5题,据材料可知,土

4、壤热通量是当地面与其下土层之间存在温度梯度时,在与热传导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热量。绿洲土壤与沙漠土壤土壤性质不同,因此其与地面之间的温差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热通量。 (2020湖南联考)太阳辐射强度就是太阳在垂直照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辐射能量。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68题。6.该地可能位于()A.阴山山区B.长白山区C.横断山区D.天山山区7.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A.2月1日、晴天B.4月1日、晴天C.9月14日、多云D.12月1日、多云8.当地日落时刻的

5、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气候D.纬度【解析】6选D,7选C,8选A。第6题,各地太阳辐射强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强,该地在北京时间14时,太阳辐射最强,经度是90E,可能位于天山山区。阴山山区、长白山区、横断山区的经度在100E以东。第7题,该日的太阳辐射实际数值小于理论数值,天气状况可能是多云,云层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当天的昼长约11.5小时,即接近昼夜平分,说明接近二分日,日期可能是9月14日。12月1日昼夜长短差异大。第8题,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地形,有可能该地

6、位于山间盆地,散热较慢,若是平原地区,此时未日落。同一地区的同一日期,土壤、气候、纬度不变,不是日出、日落时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9.下图为“上海7月份气温日变化平均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计算上海7月份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大小。(2)说出气温日变化曲线与地面长波辐射日变化曲线比较相似的原因。(3)分析上海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即可。上海7月份最高气温约为3132 ,最低气温约为25 ,因此7月气温日较差约为67 。第(2)题,由于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即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日变化曲线与地面长波辐射日变化曲

7、线较为相似。第(3)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大气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太阳辐射在正午12:00最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约在13:00之前,太阳辐射大于地面长波辐射,之后太阳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储存热量收支由盈转亏的时间在13:00左右,而地面将热量传递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答案:(1)67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3)地面储存热量收支由盈转亏的时间在13时左右,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还需一个过程。【能力挑战】 (2021大连模拟)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某铁路修建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图

8、a)。图 b 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遮阳棚在暖季(7月至 9 月)某日与冷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2.此路段冷季()A.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 5 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C.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解析】1选B,2选C。第1题,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以正确,错误。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为暖季, 为冷季。且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气温低于5;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

9、;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9-18时的白天;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气温差较暖季棚内外气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 (2020滨州模拟)一般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而气温状况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也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D.越接近

10、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4.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表示水平能见度最低时段的曲线是()A.甲曲线B.乙曲线C.丙曲线D.丁曲线【解析】3选D,4选A。第3题,根据材料,甲、乙、丙、丁依次是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气温分布曲线。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与地面风速无关,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第4题,大雾出现在逆温的条件下,如果该日形成大雾,则使四条曲线表示的时段水平能见度最低的,应是逆温最强的曲线。读图,甲代表的时间段逆温层最厚,所以甲曲线逆温最强。(2020天津模拟)如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地面及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

11、。据此完成57题。5.该地可能位于()A.西西伯利亚B.柴达木盆地C.撒哈拉沙漠D.北美五大湖6.图中反应的地理原理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B.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渐升高C.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7.该地9 m和34 m高处的气温白天相差不大,说明 ()A.夜间空气活动更活跃 B.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C.地面比热容大,使气温相近 D.空气湿度大,热量散失慢【解析】5选C,6选D,7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昼夜温差较大,且地面最高温度达到60 ,可能位于撒哈拉沙漠;西西伯利亚、柴达木盆地、北美五大湖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不符合。第6题,图中

12、显示了地面及不同高度气温,近地面气温变化最明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其他选项在图中没有表现出来。第7题,白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活动更活跃;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地面比热容小;该地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 等温线

13、分布高度。(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2)简述10 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解析】第(1)题,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生成答案。第(2)题,图中反映了曲线整体分布的高度、曲线的变化、曲线分段对比等不同。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2)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 m),40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 m);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