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36137089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莆田乡村振兴的研究 谢吓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来深化改革,必须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本保障,其关键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福建莆田自然风光秀美独特,历史人文古韵悠长,今年来,莆田市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以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提升“颜值”,建好产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共赢,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关键词:莆田;乡村;振兴1.莆田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1.1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大

2、,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1.2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

3、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仍大量存在焚烧现象,是

4、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1.3农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占比不断提升,乡村“熟人社会”的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逐步发生变化,软弱涣散的现象更加明显,客观上加大了乡村治理难度。一些地方行政村所辖自然村较多,存在“治权”与“产权”脱节现象,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缺乏自治管理。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在管理上也难以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资源资产的有效整合。一些地方将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精力、资源、项目集中投向核心

5、村,忽视了自然村的整治建设,导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利于乡村振兴的稳定发展。乡镇一级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仍待优化,权责和财力匹配不到位,在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上仍需下大功夫。1.4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农村人才资源外流的现象一直未有停止反转的迹象。曾经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突破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也就成了弱势地区。收入的相对低下,环境的相对艰苦,生活条件的相对不便利,这让从外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困难重重,也导致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外出求学的学子大多留在了城市生活。有些引进的人才虽然身在农村,却心系城市,留不住人的问

6、题凸显。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资源主要依靠年轻的一代,只有把当地的教育水平提高,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本地人自愿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和意愿不断增强,重点扶持和鼓励本地人参与本地振兴发展,以他们熟悉当地的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的有利条件,扎根于本地发展,为本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5基层组织力不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可以说,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每一次历史变革、每一次重大跨越都是党领导的结果。当前在个别农村党组织中,由于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还存在极少数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软弱涣散党组织,还存在法治思维不强、现代

7、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较低的落后党组织,还存在思想保守等靠要意识较重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党组织。这些党组织显然不能担当起振兴乡村历史重任,不解决好这些党组织建设问题,乡村振兴将无处着力、无从谈起。2.建议2.1完善乡村公共资源一是交通资源。要想富、先修路。乡村远离城市,交通条件、道路状况基础薄弱、欠账太多,交通出行是乡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交通资源匮乏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问题和障碍。要加大投入,最大程度改善和提升乡村道路状况。二是信息资源。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通讯、物流等信息资源也城乡有别。要完善基础配套,让乡村群众平等享受信息时代红利。三是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乡村的学校

8、,要么校舍破旧、要么师资难留、要么资源闲置。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是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乡村群众辛苦挣钱在城里买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城里的孩子同等的教育。要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出台鼓励师资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和举措。四是医疗卫生资源。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条件和水平低下的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务必加以解决。五是其他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电力、供气、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投入力度,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提供良好基础条件。2.2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遵循“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定位合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优绿色农业、精致智慧农业、生

9、态休闲农业和海洋蓝色农业。形成绿色种植业、现代渔业、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培育扶持鼓励乡村传统产业发展。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新兴传统产业要予以培育和政策扶持,形成聚集和膨胀;对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要强化技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转型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带动。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強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在农业科技型企业等实体经济中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搭建平台。三是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0、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林)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2.3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要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人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調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首先,乡镇干部。乡镇工作

11、条件艰苦、责任重大,要在提高待遇水平、推进容错纠错、拓宽晋升渠道等方面调动积极性。其次,村级干部。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农村人,有的留在大都市、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头脑灵活当上了老板,村级干部面临着能人不愿干、常人干不了的尴尬局面。要内部挖潜与吸引“归雁”相结合,选好用好乡村振兴“操盘手”。三是培育新农人。传统农业和农民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要通过培育新农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开辟农业农村新路径。四是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要鼓励敢想敢试,包容偏差和失误,深入彻底地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在解放思想中抓住乡村发展机遇。2.4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2、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积极推广“粮-经-饲”“牧-沼-果”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城乡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探索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支持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二要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支持“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

13、产业链。2.5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加强本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协调发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二是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加强财政投入,引进返乡人才。探索制定新乡贤标准,挖掘一批在乡民领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人成为“乡贤”,积极引导老党员、优秀企业家、退伍军人等群体扎根村、服务乡村,壮大新乡贤队伍。三是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

14、营造人才良好环境,是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促进人才要素向农村聚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2.6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要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创新宣传方式,选取农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创编一批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文艺作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二要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15、、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三要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构建完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使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加强乡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优化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全方位提高文化服务。参考文献:1雷欣钰.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N.青海日报,2019-09-16(009)2郭险峰,陈天林.乡村振兴助推绿色城镇化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9(09):114-117.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