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6090467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图是1985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B.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C.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D.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参考答案:B据材料“汉代彩绘铜雁鱼灯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

2、铸造早在商代已经开始繁荣,故A项错误;“调整挡风和光照可纳烟尘”说明这种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环保意识,故B项正确;彩绘铜雁鱼灯不是普通百姓日常用具,故C项错误;彩绘铜雁鱼灯的出土并不能说明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故D项错误。故选B。2.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之术”仅仅指孔子个人的学说 B.这一主张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它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这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参考答案:A3.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9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跟随部队参加了在徐州的百团大

3、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这段文字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 D都错误 参考答案:C4.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3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参考答案:C5. 有一首诗中曾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4、D、印刷术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短不灵”,材料信息揭示的是在危险时刻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是十分精准的,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虚危之间针路明”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虚危之间针路明”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指南针【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把握到以下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

5、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等。6. 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这说明A.宋代绘画深受唐代影响B.绘画是社会现实的再现C.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D.风俗绘画更受市民喜爱参考答案:C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着广阔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结合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的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绘画审美倾向于追求自然的闲雅境界,与材料相符,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宋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A不正

6、确;材料反映的只是理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不能得出绘画反映整个宋代社会现实,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风俗画的特点,D不正确。7.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海国图志 孔子改制考 民报 新青年A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B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沉沦史C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探索史 D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抗争史参考答案:C8.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

7、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9. 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这表明A.苏格拉底强

8、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B.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C.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D.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强调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判断事物是什么应是智者学派,排除A;据“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可怕地展示愚蠢”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故B项符合题意。无论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皆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排除C;材料主要体现了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否定,排除D。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10. 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

9、界潮流的做法有( )提出三民主义 领导五四运动提出新三民主义 领导北伐战争A B CD参考答案:C11. 导政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C.西方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具有民主色彩思想之所以能够产生,从经济基础上看,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最为根本的。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

10、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12.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oo“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地的是A.核武器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地质学技术D.运载火箭技术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通过“吴刚”“嫦娥”可以看出这一“浪漫情景地”是月球,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情景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D项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运输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与材料相符,正确。A、B、C项均与航空航天技术无关,与材料不符,均可排除。考点:

11、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现代中国的科技运载火箭技术1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参考答案:C14. 如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参考答案:C依据题

12、干图示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故C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为内容考查“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近十年未能参加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出现巨大差距。15. 关于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 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热点

13、地区 中国参加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A. B. C. D.参考答案:B16. 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参考答案:C17. 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参考答案:C1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

14、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为考虑点参考答案: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故A项错误;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19. “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对这次高考的正确认识是A.全面贯彻了“双百方针”精神 B.认真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要求C.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时代拐点 D.招收了大批“工农兵学员”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的“双百”方针属于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D项中的“工农兵学员”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均与题目中的信息“高考”不符,故排除;B项中的“三个面向”提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