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薛法根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 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 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 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 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 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 精神伤害1. 命题激活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老师在监考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基础题全是空白, 问他:“你怎么没有做?”孩子瓮声瓮气地说:“不会!”再问:“看拼音写词 语会吗? ”仍然是瓮声瓮气地回答:“不会!”翻过卷子,却发现作文题却写得 满满的尽管错别字连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写的大意:其实,我不想读书我 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不出,课文背不出,词语默不出,数学算不出,考试也考不出 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学校里,老师骂,在家里,妈妈骂,爸爸打,连隔壁读二年 级的小朋友都看不起我,说我笨死了其实我不笨,就是读不出我经常受罚, 罚站(墙)角,罚做值日(卫生),罚抄,罚没饭吃。
这样的日子真的猪狗不如, 我受够了!其实,我真的不想读书了……一个连词语都默不出的孩子,怎么会 写岀这么一大段充满愤怒与无奈的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其实, 我不想……》,触动了孩子内心郁积多年的委屈与愤怒,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 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 一个平时连话 都不说一句的孩子,却在考场上用笔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 着孩子内心的心酸与苦闷,读来让人震撼!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或许,这 个孩子就干坐在那儿,一个字都不会写,就会说:“我不会!”其实,不是他不 会,而是孩子不想写,不愿写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 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 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目远离了学生 的实际生活,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女小观察一幅剪纸,写 一篇作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剪纸压根就不感兴趣,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想象的欲 望,乂怎么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呢?于是,要么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要么东拼西 凑、敷衍了事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出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觉得“难教、 难写” 了。
再者,我们所命的作文题,往往过于笼统、过于平淡,学生熟视无睹、 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作文的激情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 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 “审题疲劳”,厌倦了 这样的作文题目,乂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 下子就精神起来: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呵呵,偷 着乐!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呵呵, 偷着乐!……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好的作文 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 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 下写什么、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或许,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让作文教学事 半功倍呢!要想命个好的作文题,你非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不了 解孩子,不熟悉孩子,不摸透孩子,就很难会蹦出让孩子一看就有话可写的作文 题来!2. 贴近现场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早晨抄袭同学的回家作业,被老师逮了个止着,老师 责令该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磨蹭了半天,这位学生终于把400多字的检讨书交 了上来。
只见通篇都是“我以为……我以为……我以为……”,不是检讨自己的 过错,而全然是一副辩解的姿态你看这段:“我以为早上来得早,同学们都还 没有来的时候,可以把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做完,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个作业本看 看我以为看看没什么的,平时做作业也经常看同学的,没想到今天被老师看见 了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有完成回家作业的……”你能从中读到对自己抄袭行 为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吗?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写检讨书这样的作文训练,不知道 写什么、怎么写;也或许学生经常写这样似是而非的检讨书,老师却从不当真看, 只是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己学生在学校里犯错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不正 常的是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检讨,该怎么检讨没有严格的书面检讨 训练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口头的检讨吧?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书面检 讨、口头检讨都没有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没有把这些检讨当作作文教学的内容 和时机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作文是课堂内的事,犯错检讨是生活中的事,两 者没有什么关联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象牙塔”内的“高雅游戏”,而 没有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作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 才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
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第,不应 该成为摆设,而应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学生犯了错, 他能运用作文写一个深刻的检讨,既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根源,乂明晰自己努力 的方向,经历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谅解,可以更好地继续 学习如果他不会运用作文(书面的、口头的)进行检讨,那就会遇到大麻烦, 或许会被老师找去进行长吋间的谈话,甚至会遭到家长的惩罚可见,一旦作文 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需要的,才是重要的; 重要的,才会去主动学习再翻翻那些优秀作文选,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文采飞扬,写得很美, 文学味很浓而看看我们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文通句顺的作文, 没有美妙的修辞,也没有巧妙的构思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些,有时也很让人 欣慰了当然,总有几个文采好的学生,但那往往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可是,我 们却常常以这几个不需要教的学生为目标,试图教出一个个有文采的学生来具体、生动、形象”是我们的口头禅、作文经,儿乎天天念,似乎耍把每一个 学生都教成未来的作家、诗人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却偏偏都在这 样教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必然拔高了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要求,也 必然会切断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变得不自然,不亲切,不可及。
一旦作文成 为一种高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成为学习的负担摆脱作文的文学化倾向,让作文 更贴近生活的现场,才不至于异化作文的本来而目因为,学生学习作文是为了 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3. 虚实相生一次,我给学生上《爱之链》读着读着,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了个问 题:“如果乔伊以前从没有人帮助过他,那么,当他看到那位老妇人的时候,还 会主动地帮助她修车,而且还不要她的报酬吗? ”的确,文中的乔伊以前在困难 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 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学生的假设和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 其缘由,这种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小说, 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是作家刻意安排的,其一环 接着一环的爱的传递故事,以及意外的结局,都是小说精巧构思的必然结果,而 不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这样巧而又巧的事情一旦你把小说当作真人真事来阅 读和理解,那么就会产生无数个无法解答的问题,足以让你堵得发慌,无法进入 真正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是作家创作的虚构 的故事和人物,但你仍然会信以为真,感动得无法自拔、潸然泪下。
好作品假得 往往比真的还要真,这才称Z为“艺术” O虚与实,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两极之美,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走向了 两个极端在低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故事、人物当作“珍宝”,那是学生可 贵的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在高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事件、虚拟的场景当作“假 花”,认为那是学生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行为,斥之为“说假话、空话、套话、 大话” O因为学生拙劣的虚构、幼稚的想彖,一眼就可以看穿,于是,假的就是 假的,假得没有到真的那样的境地不可否认,学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说真 话、写真实是作文教学的品质但同样不可否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 不可或缺的能力,缺乏想象与联想,就事记事,就人写人,是很难“入门”的 作文,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写下来同 样的真实事件,由于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偏差,观点的相左,所写出來 的作文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不乏个人的见解,甚至掺入了个人的想象与虚构 但是,只要不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样是珍贵的 虚构事实,是人品问题;而虚构故事,则是创作问题在我们倡导写真实生活的 同时,我们且不可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想力。
我们不能将作文的写 虚与做人的真实混为一谈因为,作文就是作文,虚实相生,才有两极之美4. 指导具体我们的作文指导几乎是一个套路:笼而统之指导记事,写清起因、经 过、结果;经过部分是重点,要写得具体些,怎么具体呢?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指导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先写外貌特点, 再写性格品质特点;重点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怎么写具 体?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 一遇到写人记事,差不多都是这样几点似是而非、指导了也没多大作用的要点, 说的基本上是止确的“废话”而针对一篇具体的作文,教师鲜有针对性的切实 指导,没有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令人茅塞顿开的分析讲解、修改示范, 没有相机传授简明而实用的写作技巧或原理学生听与不听没有什么差别,也已 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写我的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四年级时写 的同题作文“交差”,语文老师居然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这四年级的作文指导 和六年级的作文指导有什么差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什么质的提高?儿乎是一 笔糊涂账根源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尚未明晰写作的基 本知识,尤其是关于观察、选材、谋篇布局及描写、抒情、对比、衬托、照应等 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策略。
对写作的技能技巧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时点石成金、 游刃有余,而胸无点墨必然会老生常谈、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因此,改变 我们自己,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好的语文教师,常常用50种办法來指导 1个孩子,而不是用1种办法来指导50个孩子有位老师说,作文指导难在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同样记事,每 个孩子记的事件不同,你的作文指导怎么能切中每个孩子的作文问题,满足每个 孩子的作文需耍呢?这看似一道难题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苏教版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 的马车,并记录下来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 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 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 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 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 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岀了很有文采的文字其实,我们何不 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 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
学 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 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 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 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