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

上传人:lili****2007 文档编号:235728104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3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测练考题及答案(考练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题很丰富,梦想易实现。近三年重庆市双特教师招聘考试专题考练2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下列著作中,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二门独立学科的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雄辩术原理D.教育漫甚【答案】B【解析】普通教育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答案】C【解析】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3.“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夸美D.杜威【答案】D【解析】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4.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来实现的。A.人才培养B.创造文化C.改变意识形态D.发展生产力【答案】A【解析】略。5.一般认为,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因素()A.政治制度B.生产力C.社会文化D.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生产力水平。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促进或延缓作

3、用。【答案】D【解析】略7.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A.智力发展B.知识的增长C.身心发展D.体质的增强.【答案】C【解析】人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即身体和心理的发展。8.“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基础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分化与五补的协调性【答案】C【解析】略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前提C.提供心理前提暑D.主导发展方向【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10.被称为“心理断乳期”的是(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期【答案】C【解析】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

4、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11.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主题性【答案】B【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B项正确。1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被称为(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管理制度D.行政制度【答案】B【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

5、间的相互关系。13.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质量B.社区影响C.教育目的本D.师资水平【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D.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答案】D【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说明教师不仅要

6、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故D项正确15.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B.长期性C.连续性D.示范性【答案】A【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敦师需要“教育机智”。16.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讲授法C.谖话法D.练习法【答案】B【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1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的三种教学计划是( )(常考)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习计划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C.单元计划、课

7、时计划、学期计划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答案】B【解析】三种教学计划按照逻辑顺序,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排列,依次为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1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D.课外辅导【答案】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9.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常考)A.课堂教学B.复式教学C.远程教学D.电化教学【答案】A【解析】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8、、方法的矛盾C.曼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间的矛盾D.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略。21.下列德育方法中,体现了“无言之教珀勺是( )A.说服教育法.B.自我修养法C.学校心理咨询法D.陶冶教育法【答案】D【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无言之教”体现的正是陶冶教育法。2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不受教学大纲、学科的局限,体现了其( )(易错)A.内容上的广泛性B.活动上的自主性C.组织上的自愿性D.形式上的多样性【答案】A【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

9、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可以根据参加活动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学校、校外教育机关的具体条件而确定。2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 )(易混)A.望梅止渴B.谈梅生津C.含梅流涎D.谈虎色变【答案】A【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A项“望梅止渴”,当其单独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即以眼前见到的梅子作为条件刺激时,应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当其作为典故出现时,属于以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因此B项“谈梅生津”和D项“谈虎色变”属于第二信号系统。C项“含梅流涎”属于无条件

10、反射。故A项正确。24.“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感觉疲劳B.感觉对比C.感觉融合D.感觉适应【答案】D【解析】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5.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A.正比B.反比C.倒数D.对数【答案】B【解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26.“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 )A.整体性特征B.选择性特征C.理解性特征D.恒常性特征【答案】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11、,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在一种情况下,某一事物是对象,其余事物是背景;在另一种情况下,原背景中的事物转换成对象,而原来是对象的事物则转换成背景。“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是知觉选择性的典型体现。27.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教室的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答案】A【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28.绿草丛中的红花比绿草丛中的青蛙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原因是人的注意受到刺激物的( )A.强度的

12、影响B.对比关系的影响C.运动变化的影响D.新颖性的影响【答案】B【解析】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如万绿丛中一点红。29.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活动称为(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C【解析】题于的描述体现了再认的内涵,故C项正确。30.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表现为( )(常考)A.先快后慢B.中途加快C.前后一样D.先慢后快【答案】A【解析】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31.阅读西游记时

13、,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有意想象【答案】B【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B.回避一回避型冲突A.接近一接近型冲突D.多重接近_回避型冲突C.接近一回避型冲突【答案】A【解析】接近一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是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根据题于的描述,故A项正确。33.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说明知觉过程受( )的制约。A.经验B.情绪C.态度D.意志【答案】A【解析】知觉的理

14、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34.某5岁小孩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智力为120,那么他()A.5岁B.6岁C.7岁D.8岁【答案】B【解析】智商(IQ)=智龄(MA)实龄(CA)x100,根据智商公式可得其智龄为6岁。35.小明情绪平稳、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他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C【解析】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故C项正确。36.人们因为解决了一道难题而欢欣雀跃,这种情感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荣誉感【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37.一段材料,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往往比开头结尾的记忆效界差,率是由于中间部分的记忆受到( )A.前摄抑制的干扰C.单一抑删的干扰B.倒摄抑制的干扰D.双重抑制的干扰【答案】D【解析】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鑫髟州,不受倒掇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38.“一题多锵”的思维是( )A.聚合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