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

上传人:lili****2007 文档编号:235721664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练结合题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测练习题3及答案(备考)(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故而知新,下笔如有神。2017年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教师招聘考试专项测练及答案第一部分教育学(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论的是()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答案】C【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A.大学B.论语C.孟子D.说文解字【答案】C【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教

2、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我国历史上曾有“性也者,与生俱生也”的说法,这属于()观点。A.内发论B.外铄论C.辐合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为内发论的观点。5.()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方向。A.教育政策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答案】B【解析】题于描述的是教育方针的概念。6.中国近

3、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是()(常考)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7.教师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角色。A.示范者B.研究者C.授业、解惑者D.传道者【答案】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的传道者角色。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易混)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结构【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4、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9.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规律。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答案】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性规律,也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1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是()A.演示法B.练习法C.实验法D.实习作业法【答案】B【解析】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5、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练习法的内涵。11.新学期,学校要求各班级布置班级文化,这属于()A.榜样示范B.说服教育C.实践教育D.陶冶教【答案】D【解析】环境陶冶是陶冶教育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化。题干所述体现了这一方法。12.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A.事物包办者B.衣食提供者C.精神关怀者D.错误包办者【答案】C【解析】略。13.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B.综合实践活动C.咨询与指导D.班级活动【答案】A【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1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

6、专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答案】B【解析】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杜威的专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一次文献。15.()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A.接受学习B.研究性学习C.合作学习D.自主学习【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二、双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两个正确选项,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6.下列现象中,

7、不属于教育的是()A.狮子教幼狮捕食B.家长批评孩子C.参观画展D.新生儿吸奶【答案】AD【解析】略。17.教育的社会属性不包括()A.永恒性B.强制性C.历史性D.多元性【答案】BD【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和民族性。18.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易错)A.教学做合一B.五育并举C.大职业教育主义D.教育独立【答案】BD【解析】A项属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C项属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19.下列揭示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是()A.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建国君民,教学为先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8、师矣【答案】AC【解析】B、D项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2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常考)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D.教育能更新和创造文化【答案】BC【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21.下列体现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影响的是()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B.成熟机制说C.孟母三迁D.出淤泥而不染【答案】AC【解析】B项体现了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D项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22.个人本位论产生于18世纪,其典型

9、代表有()A.赫尔巴特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涂尔干【答案】BC【解析】赫尔巴特和涂尔干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23.下列属于智育任务的有()A.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B.使学生掌握自身卫生健康知识C.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D.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答案】CD【解析】A项属于德育的基本任务,B项属于体育的基本任务。24.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A.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B.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C.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做D.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答案】BD【解析】A项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C项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25

10、.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A.政治理论修养B.良好的人际关系C.语言表达能力D.自我调控能力【答案】CD【解析】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2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对教师劳动复杂性的表述B.强硬专断型的教师,对学生严加看管,要求即刻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命令C.独立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D.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答案】BD【解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对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述,A项错误。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C项错误。27.从课程

11、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看,课程分为()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答案】AC【解析】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看,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8.下列不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有()A.师生关系B.教材C.图书馆D.家庭氛围【答案】BC【解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意见等。B、C项不属于隐性课程资源。29.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技能以及()A.过程与方法B.能力与经验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智力与素质【答案】AC【解析】略。30.下列体现启发性教学原

12、则的有()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产婆术C.学不躐等D.不陵节而施【答案】AB【解析】C、D项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31.下列关于班级授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A.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B.夸美纽斯最早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C.“班”为基本活动单位D.由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答案】BC【解析】A项所述为道尔顿制,D项所述为设计教学法。32.下列属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是()(常考)A.说课B.课外辅导C.考试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答案】BD【解析】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即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33.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