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8KB
约9页
文档ID:235631452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_第1页
1/9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摘要: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我们从梁祝文化方 面重温这个凄美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1化蝶的由来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东晋永和年间, 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 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 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 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 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 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 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 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 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 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 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 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 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 赠山伯镭金折扇,亲书“碧鲜,匸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 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 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 并约定时请山伯來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凹家后,岂料其父母 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 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 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 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 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耍经胡桥祭奠轿至胡 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 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 二只硕人的蝴蝶,踹趾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 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2梁祝文化2.1对梁祝化蝶的鉴赏2.1.1梁祝化蝶的文学意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 事媲美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 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 流化蝶”,是梁祝文化故事发展到成熟、完美时出现的点睛之 笔,它也《梁祝》精髓所在。

它不是天真文人的浪漫幻想,它是千百 年来广大民众对两性关系的深邃体悟和求索的诗意表达爱情被毁灭 了,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它是火凤凰的涅般木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 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眉两无猜,十八和送情切切,谁知一 别在楼台楼台•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來,历尽磨难真 情在,天长 地久不分开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 天下有情人正是有了化蝶这一传奇的爱情,让人们相信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情长长无绝期2.1.2梁祝化蝶的思想“化蝶”的情节虽然早有宋人的《太平广记》中就已出现,但当 时这一寓意深刻的情节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广泛传播未来至明清, 民主启蒙主义思想与宋明理学展开了激烈交锋,个性解放的思潮再度 兴起在这一思潮的激发下,梁祝故事亦有所升华,这最集中地表现 为:祝英台纵身入墓、裙裂化云、云飞坠落这一意象不甚鲜明的情节, 变为英台纵身入某,与山伯之灵魂化为双蝶,翩翩起舞,比翼高飞《祝英台小传》、《桃溪客话》、《仙踪记略》等等均重视这一重要情节, 具体情景虽不尽相同,但基本趋向一致故事的发祥地宁波一带更大 加渲染,把双蝶描绘成五色缤纷的人彩蝶。

其意象性是十分彰显的, 其文化意蕴是十分深远而精当的它表明:梁祝爱情已经超越了男权 中心主义的文化思想范式,彩蝶的比翼双飞,既植根于魏晋文化思想 的进步因素,乂注入了民主启蒙的新文化思想,只有这样的两性关系, 夫妻关系才是最正确、最美丽的,人类社会中有男女比翼齐飞,才会 ■SB* [丫 二 更兀天2.2梁祝的文化内涵纵观之,梁祝的精神向度、文化历史指向是一以贯之的、鲜明 的,揭示了人民大众要求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女性观、婚恋观的心理, 赞美了爱情和爱情的美,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给人以审美满足和思想 情操的启迪一、它体现了女性在婚恋中的主体性,对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以 后女性的被动、从属地位,开始提岀质疑和挑战诚然,“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 败”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但是,这是就整个人类历史的总趋 向而言的我们不会忽视,魔鬼之掌尚有漏光的指缝,何况乎人类的 历史发展从来都是曲折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有大回旋仅以封建社 会的女性生活为例,魏晋以至隋唐,就有一个独特的历史回旋现象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 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解放势头,社会呈现出开 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不少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社会政治生活。

孙吴时吴夫人积极协助孙策、孙权治理军政大事,颇有影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间孕育出了梁祝故事,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梁祝故事在各地广为流传、发展也就是说,梁祝故事的 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耍载体,民间故事对 这种新的吋代精神、社会风锻作出了最敏锐、最直接的反映祝英台 主动而执着地耍求外出求学;遇梁山伯后敢于与之结为金兰;同窗三 年,两心相知相亲,同学友谊发展成为爱情,并且主动向山伯表达爱 心,而且那么一往情深;山伯误了佳期,英台直至下嫁马家时,已经 到了 “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句)的时候了,但她依然不改初衷, 过山伯墓地,以死抗争,终得祭墓,天地为之感动,地裂墓开,英台 毫不迟疑,纵身入墓,追求爱情理想的实现……所有这一切,都是有 深厚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依据的在整个故事中,她是那么积极、主 动、热忱,女性主体意识表现得颇为充分、饱满,由董仲舒、班昭和 大批封建文人建立起来的系统完备的女性礼教观念,在这里遭到了强 劲的挑战,它留给人们的思想资料和精神力量是宝贵而乂巨大的二、梁祝故事鲜明地表现了男女平等的婚姻理想魏晋以至隋唐,社会价值取向由“重人伦,崇礼节”的伦理政治 模式转而向“重生命,崇自然”的新型情感模式突进,人们开始蔑视 纲常名教,追求本然生命和真实感情的自由张扬。

这种时代新风直接 影响了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男女两性相当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束缚 个性和生命的旧道德规范,两性关系出现了相当和谐美妙的局面士 大夫们纷纷越过礼教樊笼,与女性自由平等地交往阮籍的言行是颇 为典型,发人沉思的礼教明文规定“叔嫂不通问”,他却陪送嫂子 回家,有人讽之,他则反唇相高:“礼岂为我辈所设也! ”邻家有才 貌双绝Z女不幸夭折,他闻之即往痛哭哀悼醉酒Z后,即卧于酒家 妇之侧,无任何不良举动,妇人之夫见之亦行若无事以阮籍为代表 的思想家、文人们,都把对女性的赞美提升到了脱俗的审美境界,在 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作品中,普遍展示了男女关系的崭新品格与之相 对应,女性的表现亦不亚于男子相当多的女子能够随着时代前进, 鄙弃世俗,直言不讳地追求爱情和美满的夫妻关系,敢于在婚姻生活 中占居主导地位贾充之女见到其父部属韩寿,心悦之,恒怀存想, 发之于咏,韩寿闻之心动,遂请侍女传递心声,贾充知之,即将女儿 嫁给韩寿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魏晋女子已开始不甘心作为男子的忠顺奴仆, 已敢于采取当时所能采取的诸多方式,在两性关系中进行合理抗争, 扮演着有声有色的角色,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已争取与男子平等 化,进而争取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与男了平等。

梁祝爱情故事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并流行起来的 它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不是文人们随意编造的它已经达到了 典型化的高度祝英台与梁山伯在三年同窗中朝夕相处,他们的爱情正是在彼此 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萌发出來的,给人以瓜熟蒂落之感他们恋爱的全 过程,始终都表现男女双方人格上的平等,是以爱者和被者的可爱、 互恋为前提的没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羁绊,封建婚姻的基 本原则“父母Z命”、“媒约Z言”和“门当户对”,在他们Z间是 不见踪影的,理想主义色彩很浓,表现出试图超越一切封建婚姻模式 的历史性倾向与青梅竹马式相比,它多了精神维度,是成年之后两 性爱慕的结果与才子佳人式相比,它多了思想深度,它自始至终从 未强调郎才女貌——男为女色倾倒,女为男才折服在梁祝之间,女 子的容貌从未成为女性价值的首耍筹码,男子的才学也从未成为男子 价值的首要标识,他们的爱只是两人心灵的契合,他们只以对方的可 亲可爱可以信赖作为条件,而没有以权、钱、才、貌作为取舍条件, 更没有其他附加的政治伦理义务与一见钟情式相比,更不可同日而 语,他们排除了为一时的偶然现象所迷惑的盲动性他们已摒弃了封 建时代的种种婚恋畸形,鲜明地体现了魏晋时代女性地位上升之后的 种种新的精神风貌。

那新颖美丽的爱恋情景投映在历代读者的心扉 上,激起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热忱憧憬和强烈追求,引发了 多少读者对爱情真谛的历史性思考三、执着、热情、雅正的恋爱方式一位哲人深刻地指出:形式也是内容在行为方式上,魏晋时代 的女性,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文化传统,又体现 了特定时代所培育的人文素质良好的文化教养,使女性的风仪气质俱佳,涌现出不少令人敬佩 的杰出人物祝英台正是这些优秀女子的素质品格的一种折射在与 梁山伯恋爱的全过程中,她既保持了优良的民族传统,又发扬了时代 的新风尚,她的这种恋爱方式和她的思想、情感一样,充满中国少女 的爱情的诗意美,热烈而蕴藉,执着而机智,一往情深、生死不渝, 如同一首婉丽的月光曲,但没有淫邀艳约、打情骂俏,也没有直白的 山盟海誓和疯狂的肉欲举动,读Z令人有如沐春风Z感,陶醉于雅正 爱情的漫馨和纯真之中,心灵和情操都在欣赏中得以净化四、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我们在论证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任何文化思想都不可能是铁 板一块的时候,在论证魏晋以至隋唐是女性生活相对宽松时期的时 候,并没有忘忽马克思的精辟论断:封建专制制度的总原则就是不把 人当作人作为特别凝滞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魏晋有鲜明的 特殊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封建主义的“总原则”,它的文化思 想总体上依然是封建主义的。

女性在历史的曲折、回旋时期积极争取 参与社会活动,争取男女平等,女性固有的主体性有所复苏,但是乘 奔驭风而起的人物在女性世界中毕竟是少数,而但又多表现出间接 性,并没有超越男权中心主义的“总原则”,在不少情况下,依然是 以男了为依托的,这从上文所举儿例中均可窥见那些亮点是从魔鬼 的手指缝中漏出来的,并非阳光普照大地包括祝英台在内,女性在 继承了某些滞后的消极的因素之后,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时代局限这 使她们往往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受到羁绊,无法跨岀关键性的一 步在劫难逃”,悲剧总是要发生的但是,民间文化中的悲剧和悲观是无缘的,它总是保持着理想主 义精神的周恩来总理就曾指出:“我们的《梁祝》就超过英国的《罗 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它那个悲剧没有理想 参考书籍:[1] 《周恩来总理生涯》,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2] 《梁山伯与祝英台》[3] 《三国志•吴志•纪嫔传》注引《会稽典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