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

上传人:山*** 文档编号:235355524 上传时间:2022-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马克思原理复习答案(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复习资料绪论部分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3、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2、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好理论才能心明眼亮,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只有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专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

3、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了、错误的。6.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4、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

5、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人们谋取生活

6、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

7、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

8、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重点)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及其表现第一、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 任

9、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及其实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问题的精髓(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10、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

11、非马论者割裂了两者的统一。8、度与适度原则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9、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

12、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部分量变: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

13、亡的理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普通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度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14、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意识能动性: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2)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3)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为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二章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的两条

14、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

15、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于实践之中。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5、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论真理的有用性与有用就是真理(1)真理的确有用,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2)真理的价值性是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有用就是真理”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真理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