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又名贝叶多孔菌、栗了蘑、云蕈等,属多孔菌科树花属了实体由多次分枝的菌柄和 匙状、扇状或舌状的菌盖重叠而成,菌盖宽2-7厘米,呈灰色至淡褐色菌肉白色,厚1-3 毫米;管孔延生,管口多角形抱子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子实体肉质柔软,脆如玉兰, 味如鸡丝,口感鲜美,香味独特,而且营养十分丰富近年来,灰树花作为一种高级保健食品,风行日本、新加坡等市场经测定,100克灰 树花干品含蛋白质22. 7 5克,氨基酸23. 5 8克,氨基酸含量比香菇高一倍以上,并富含维 生素C、Bl、B2及有机硒等据专家评价,灰树花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促进性腺功能, 防治糖尿病,抑制肥胖,双向调节血压,治疗动脉硬化和脑血栓等症,口服能美容和滋润皮 肤、延缓老年斑出现,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等医疗保健功能因此有“食用 菌王子”之美称,是极具发展前景的高档食用菌我国的长白山区、河北、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分布,80年代初开始 人工驯化栽培近年来,国内科研部门纷纷开展灰树花栽培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大大提高 了灰树花的产量和产品附加值,许多地区开始组织规模化生产灰树花作为人工栽培的高档 珍稀品种,在国际上的市场地位较高,一般每公斤售价约为人民币50元左右,目前来看,下 降的空间较小;在一些栋科植物卞富的山区或丘陵地区,可充分利用该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 源,在培训学习、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灰树花生产。
生物学特性(一) 生态、生长习性灰树花是一种中温型、好氧、喜光的木腐菌,夏秋季发生于栋树、板栗、 楮树、青冈栋等壳斗科树种及阔叶树的树桩或树根上,造成心材白色腐朽,木质部成了灰树 花的主要营养源海拔800米以上,日降水量达200毫米的年份,灰树花发生较好灰树花 在不良坏境中形成菌核,菌核外形不规则,长块状,表面凹凸不平,棕褐色,坚硬,断面外 表3-5毫米呈棕褐色,半木质化,内为白色子实体由当年菌核的顶端长出二) 生长发育条件1、 营养碳源以葡萄糖最好,人工栽培时可广泛利用杂木屑、棉籽壳、蔗渣、稻草、豆秆、玉 米芯等作为碳源氮源以有机氮最适宜菌丝生长,硝态氮几乎不能利用,生产中常添加玉米 粉、鉄皮、大豆粉等增加氮源维生素B1是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2、 温度灰树花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在5-37°C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1-27°C,致 死温度为42°C,菌丝耐高温能力较强,在32°C时也可缓慢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 为10-27C,最适为15-20°C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较低子实体生长相对较慢,菌肉厚、颜色 深,而温度较高,子实体生长明显变快,但盖薄、质松、色淡。
3、 水分培养料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含水量太低出菇不整齐,过高菌丝体分泌黄水较多, 影响子实体发生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60%-65%,超过70%以上,袋口棉 塞易招杂菌污染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低于80%时,子实体易失水 枯死,尤其是幼小阶段对空气湿度更为敏感,超过95%以上,往往因通气不畅而使菇体腐烂4、空气灰树花是需氧最多的食用菌之一,培养室每天应通风换气3-6次,并有一定数量的对 流窗口,子实体生长阶段,调节好通气与保湿这对矛盾,是灰树花栽培管理的关键5、 光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原基发生需漫射光的刺激,子实体生长阶段200-500勒的光 照,有利于加深菌盖颜色,减少畸形菇发生6、 酸碱度灰树花适宜在微酸性环境中生长,菌丝pH值在3. 5-7. 5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 值4. 8-& 5为最佳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值4. 0为宜培养料配制时pH值调到5. 5-6. 5之 间,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有利于子实体发生和生长栽培技术灰树花子实体形成和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C,灰树花菌丝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50-65 天,所以制袋时应比最适出菇时间提早两个月左右进行,南方在8月份制袋,年内出菇,越 冬至翌年气温适宜时再出菇;北方地区春栽应适当延迟,秋栽适当提前。
一) 栽培料及其组成灰树花北方又称为“栗蘑”,可见栗树木屑是最好的原料生产中壳斗科树种木屑均较适应, 如麻栋、青冈、苦楮、米楮、蒙古栋等,其他阔叶树木屑及少量针叶树木屑也可利用除木 屑外,农作物副产品如棉籽壳、蔗渣、豆秆、稻草等含纤维丰富的原料均可用来栽培,但以 多种原料混合为佳用于栽培灰树花的辅助材料主要有玉米粉、隸皮、米糠、石膏粉及林地 腐殖土经试验,加入食用菌残菇碎柄及其废料,有利于菌丝生长和提高产量配方1:杂木屑78%,鉄皮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配方2:杂木屑60%,废菌糠20%, 秋皮5%,玉米粉5%,林地腐殖土 10%;配方3:杂木屑70%,鉄皮14%,豆饼粉2%,腐殖土 14%;配方4:稻草(切短或粗粉)64%,腐殖土 20%,鉄皮10%,玉米粉5%,石膏粉1%;配方5: 麦秆(切短或粗粉)86%,玉米粉12%,石膏粉1%,腐殖土 1%以上常用栽培料配方含水量为 60%-64%, pH值5. 5-6. 5,若pH值偏高,可加过磷酸钙调节二) 袋栽1、 拌拌灭菌选取前述栽培料任意1种,加水拌匀(棉籽壳、稻麦草需预湿),含水量60%, pH 值调至6左右分装入17X33X0. 0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内,分层压实,直至近袋口 10厘米 左右压平料面,中央打孔穴至近袋底,袋口套塞无棉盖体。
放入常压灭菌锅内,100°C保持 10小时,闷过夜灭菌2、 接种培养无菌条件下,每袋接入栽培种接种铲,使菌种布满料面和中央孔穴内直立排放 于培养室内层架上,控温25°C左右,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上约经40天培养,料面形 成菌被,并逐渐出现凸起的原基,这时应增加室内漫射光并拉开菌袋距离接受光线刺激约 半个月后原基逐渐长大,表面具皱褶并分泌黄色水珠3、 出菇管理直接排袋出菇 挑选出原基长大、水珠较多的菌袋,在袋口无棉盖体两边的袋肩上用小刀作“十”或“V”形 切破袋膜,排放在发生室的层架上,增加漫射光亮度,控温20°C左右,室内相对湿度增至 90%-95%,做好细雾常喷,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室内始终保持空气清新整个管理关键在于保 湿和通气经过半个月左右管理,子实体逐渐长大,从脑状至珊瑚状并出现幼小朵片和覆瓦 状重叠,从切口处长出,条件适宜越长越大,菌盖颜色由深变浅,菌盖下白色子实层逐渐发 育出现菌孔,上翘的菌盖逐渐平展即标志着子实体已成熟原基发生至采收约需15-20天左 右也可在室外荫棚或香菇棚内栽培,棚内做成床畦,事先进行彻底杀虫、消毒,而后将菌袋口 旁切破排放在床畦上,建好拱棚覆盖薄膜保湿,拱棚两端薄膜不封严,喷水时应揭膜通风, 棚内光线控制七分阴、三分阳。
温、湿、气要求与上述相同覆土出菇菌床选制栽培床需选在光线充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室内或室外场地,可用地床栽培, 也可采用层架式床栽为增加菌床的通透性,床层间距离拉大至0. 8X1.0米,每架三层为宜 室外高棚层架需架设荫棚并覆遮阳网及其他覆盖材料,棚四周开排水沟菌床选制后需彻底 打扫和交替用杀虫、杀菌剂喷雾杀灭害虫和杂菌开袋排放经两个月左右培养的菌袋,当料面珊瑚状原基凸起,并具大量淡黄色水珠时,除 去袋口无棉盖体或套环棉塞,沿料面剪去袋膜,再用小刀在袋壁周围纵切2-3刀长10厘米左 右的切缝,以破膜为度,袋底也切2刀4-5厘米长的切线,以利通气和调节袋内湿度栽培 床(畦)上先垫一层2厘米厚的细砂或通透性强的砂土然后将切割后的菌袋整齐地排放在床 (畦)上,袋间距2厘米左右,要求袋口料面在同一平面上,袋间隙中填入含水量20%左右经 杀虫、消毒处理后的壤土覆土调水经排袋填土后随即将经消毒处理的田土或腐殖土 (颗径约0. 5厘米)覆盖在床面上, 厚约2厘米,以盖没原基为度然后用喷雾器打循环水,要求少量多次,1-2天内将土层湿 度调至手捏土成块且不粘手为度最后覆盖一层1厘米厚经切短成2厘米长的湿稻麦草或谷 壳保湿。
出菇管理室(棚)内控温20°C左右,见土表发白即喷水,相对湿度保持90%-95%,增加漫 射光,约10-15天土面形成幼嫩的子实体,菌盖重叠生长,此时应多向空中喷雾加湿,忌向 幼嫩子实体喷水,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当菌体长大约8分熟即可采收除上述覆土方式外,也可采用袋口覆土,即将无棉盖体除去后,离料面4厘米的袋膜剪掉, 将土覆盖在袋口料面及原基上,然后排放在床(畦)上,控制温、湿、气、光等即可三)枝束栽培1、选料选用壳斗科树枝或阔叶树枝条如桑枝、行道树、果树等修剪下的枝条,截成15厘米 长浸水15-20小时,使枝条含水量达70%左右2、 装袋采用15X26X0.0 05厘米的折角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袋将枝条近两端用塑料绳捆 扎成直径9. 5厘米左右的枝束,袋底垫入1厘米厚的拌湿栽培料,轻轻放入枝束,枝条缝隙 间也填入栽培料,收拢袋口,套塞上无棉盖体3、 灭菌、接种、培养100°C保持10小时常压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每袋内接入接种 铲栽培种置25°C左右条件下培养4、 埋袋、覆土经2-3个月培养,当见有珊瑚状原基形成和淡黄色水珠发生时,将无棉盖体取 下,沿枝束上端剪去袋膜,袋壁周围纵切2-3条切缝,袋底也切2条切缝,埋入事先开挖深 20厘米、宽15厘米,底部垫2厘米疏松腐殖土或砂土上,袋间距4厘米,袋间填入湿腐殖 土,直至与枝束齐平。
然后覆盖径粒0.5厘米左右的m土或园土厚约2厘米,打循环水,使 土层含水量达60%左右最后盖1厘米厚的湿谷壳5、 搭棚管理栽培场地上搭荫棚,畦床上搭拱棚覆盖薄膜出菇管理方法与前述覆土栽培法相 同枝束栽培一般2-3年内均可采收采收灰树花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7-8成熟,一般需15-20天采收主要标志是,菌盖外缘无白 色的生长环,边缘变薄,菌盖平展,颜色呈浅灰色或灰白色,菌柄和菌盖背面见有微小菌孔 层,但距盖缘1厘米处尚无菌孔出现,子实体尚幼嫩时采收灰树花的菌盖很脆嫩,操作不当极易折断或菌盖破碎,因此,采收时应先用手伸入子实体基 部,托着菇体,轻轻旋动后向上拔起,动作要平稳若是覆土栽培,基部粘上的泥土或杂质, 要用小刀细心剔除干净才可上市,也可置2-4°C冷库内贮存,20天内不会变色、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