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调查研究报告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8.50KB
约13页
文档ID:234931274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调查研究报告_第1页
1/13

湖南工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调查报告题th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调查研究成绩 2011年6月16日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在民族旅 游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如何在开发少 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以使其避免遗失 本真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反排木鼓舞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代表,虽从50年代走出大山至今已愈半百,但由于反排村地处贵 州大山深处,其一直未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本文通过对反排木 鼓舞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提出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为 主,开发为辅,保护与开发并举的观点研究背景:为了考察调研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环境三者 的互动性和相互影响关系,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号召大家保 护不同的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协调文化、经济、环境三者间的 互动影响关系活动旨在追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服务当地 发展的同时锻炼同学,努力培养大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 人反排村情况:1、 地理位置:反排村位于台江县东南部,东经108° 2Q ,北 纬26° 31’,地处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米,东与剑河县相邻, 南连南宫乡,西接台拱镇。

村子四面环山,隐映在绿树翠竹之中2、 交通现状:反排村居住在864县道台南公路26公里处,公路 穿村而过,距乡政府12公里,距台江县城26公里,距州府凯里62 公里3、 住户及人II现状:全村367户1564人,苗族人口占100%, 其中男性839人,占51.8 %,女性782人,占48.2 %,男女性别比 为107:100,60岁以上111人 占6.84 %, 15岁以下403人 占24.9%4、 教育现状:反排村有村级完全小学一所,教师8名,在校生 219人全村初中在校生人数98人,高中在校生人数14人,大专以 上在校生人数11人全村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为362人,初中文化 程度为284人,高中文化程度为8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8人, 文盲半文盲为5人5、 经济现状:反排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农业以种植业和 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空白,养殖业以猪牛为主, 但无规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且处于深山冷水区,农业产量低微, 效益低下随着近年乡村旅游业的不断热爆,旅游收入逐渐成为反排 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反排村劳务输出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56% 以上,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反排村 的经济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43.6 %,劳务输出收入占49.7 %, 旅游业收入仅占6.7 %o6、 文化特色:(1)民风民俗:祭祖活动(十三年一次,每次举行三年)、敬桥 活动(农历二月二H)、吃姊妹饭(农历三月十五)、游方(男女青 年社交活动及恋爱方式)、斗牛活动(大节小节都举行)、议榔(相当 于“终审法院”或“最高法院”)、招龙(目的是驱邪消灾,求风调雨 顺,保人畜平安兴旺)、走客(是人们加深亲情和友情的活动方式) 等等2) 歌舞:木鼓舞(即享誉国内外的东方迪斯科一一反排木鼓 舞)、芦笙舞、多声部情歌(有男女对唱、二人或多人合唱、男女声 独唱等,都是无伴奏的,曾获2004CCTV西部民歌大奖赛金奖)、酒 歌、叙事歌、祭祖歌等3) 节庆:敬桥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举行,其意有三:一是 求菩萨送子;二是求菩萨保佑小孩平安无恙;三是求风调雨顺,年年 丰收,财源滚滚)、苗年节(农历十月的丑FI,其意有二:一是庆丰 收:二是尽情地享受欢乐)、吃新节(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卯日,意为 预祝丰收和人畜安康)、吃卯节(农历七月谷子开始成熟后,意为迎 接丰收)每个节日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有斗牛,有踩芦 笙,有跳木鼓舞,有酒歌情歌对唱,有山坡聚会等。

调査方式:调查中我们力求通过对反排木鼓舞古往今来的发展历程和目前 的开发保护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在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参考田野调查中一些当地民众以及政府部门人员的建议,最终形成我 们对于反排木鼓舞在今后发展中的一些看法亦有抛砖引玉之意,希 望史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一、木鼓舞的起源和传承1、起源的传说和“版权争论”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曾就起源一说访问了当地的一位老捉鬼师和 几位村民,在查阅资料中也发现了他们的说法和舞王万正文在接受采 访时所说的基本一致,传说为:“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为躲 战乱,带着3个儿子来到贵州剑河一带居住一无老大去犁田,听 到啄木鸟啄木时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很好听,便想做一个能发同样 声音的东西來玩,但乂不知怎样做乂有一天,老大见小伙伴们用木 棒打枫木皮,声音也很动听,这事启发了他,于是他就在石头上钻了 个洞,用枫木皮盖住洞口,再用木棒去敲击,果然发出的声音和啄木 鸟啄木时发出的声音很相似鼓造好后,老大把全家人组织起来,跟 着鼓点跳,果然效果很好,但舞步总是朝一个方向走的,当大家向前 跳得还未尽兴时,就听不见鼓声了怎么办呢?一天,老大在田里见 一只黑壳虫围着一堆食物转呀转的,于是他想到舞蹈也应这样转。

从 此,人们跳木鼓舞时,都是围着木鼓旋转起源是真是假,我们虽 无法考证,但从中,我们却能大致一窥当地族人的迁徙历史、当地口 然状况、人生价值观等内容在后期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与反排村相隔不远的南宫乡交下村 存在关于木鼓舞"版权"的i些争论,因为现在的反排木鼓舞在全国 甚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似乎无形之中木鼓舞已冠上了反排的 名号,似乎木鼓舞的起源地在反排,而据交下村人讲到,以前交下村 和反排村都会跳木鼓舞,跳的技术也不相上下,只不过由于交通不便 (以前交下到台江县城的路要经过反排村,最近一年刚开通南宫乡到 县城的公路,现在从南宫乡到县城已不必再经过反排),反排到县城 的路要比交下到县城的路近,所以同样的木鼓舞,反排村比交下村率 先走出了大山,反排木鼓舞逐渐形成了品牌,而交下村至今仍然默默 无闻,当然交下关于木鼓舞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2、木鼓舞的传承(1) 古老传承和大多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一样,反排木鼓舞的 古老传承是为了祭祖,相传在上面的故事中发明木鼓舞之后,又过了 不知多少年,一天老大上山打猎,因追逐一只猎物发现了现在的台江 县反排村一带是个安家立业的好地方,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妻儿到了反 排这个地方。

临行前老大对老二和老三说,今后木鼓舞就是我们相认 的标志如果想见面,13年后我们在造鼓的地方会合,再击鼓跳舞 转眼13年过去了,三弟兄的后代想起了祖辈的契约,都带着木鼓, 穿着盛装来到了造鼓的地方欢庆,以相互认亲并增进情谊从此,每 13年一次在“吃牯脏”(或称鼓葬节)时跳木鼓舞的习俗就这样传下来 了总之,古老的木鼓舞是作为增进友谊和祭祖的功效而传承下来的2) 演化中的传承木鼓舞在当代能走出大山受到大众的喜欢,与其本身的艺术魅力 和当地族人的作为一种好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在历史发展中,当 地人民对于木鼓舞的喜爱和期待已不能局限于13年一次了,于是在 发展中逐渐演化成每逢过节就跳,诸如敬桥活动(农历二月二)和吃 姊妹饭(当地在六月份)以及春节等,当地民众都一起尽情起舞,寓 意也从祭祖逐渐发展到了庆祝丰收、祈求多子多福和庆祝欢乐也由 于此,木鼓舞才得以更广泛的传承,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3) 现在的传承由于受到经济利益和旅游业的冲击,加之政府的重视,现在的反 排木鼓舞除民间艺人独自传授外其已进入了台江县小学的课程教学, 学校专门聘请反排艺人进入学校对县里的小学生进行培训,木鼓舞的 传承已走出了反排,走进了更多热爱木鼓舞的人的生活,大家可以通 过现代媒介进行学习。

二、反排木鼓舞的开发保护现状及开发保护中遇到的问题1、开发现状(1)质量效果反排木鼓舞0前是我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0 ,在1954 年进京向国家领导人献艺和1986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上,获得“东方迪斯科”的美誉并名声大噪后,反排木鼓舞 已由起先的祭祖展演发展到了目前的舞台展演,其经过艺术加工后已 然形成了一种文化商品,反排村也纳入了台江县旅游规划范围,成为 了反排民族旅游村,村里人行道实现了硬化,目前村里各项旅游基础 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村外也新开一条公路通往县城,村里有专门 的舞蹈队,编排丰富的节目可随时为观众演出,而且更多的舞蹈节冃 正在被反排人所创造出来,其在舞蹈形式上将更加多样化2)规模发展据反排村杨支书讲目前在全国有50人左右的反排木鼓舞队分布 在北京、上海等地表演,还有2人赴美交流反排木鼓舞走出大山经 过近55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了整个台江县的代表,成为了苗族文化 的一个典型,现在的反排木鼓舞已不只局限于反排村,它是苗族、全 国、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通过舞台展演后的反排木 鼓舞在规模上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外面的传闻和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里,赋予反排人i种想象, 认为反排寨人人都会跳木鼓舞,而实际上我们在山野中发现,除年纪 大一点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外,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并不会跳木鼓舞。

外 面想象的反排木鼓舞之所以为外人难学,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身体动律 是当地人从小就熏陶过的,对于外人来说确实存在着文化的差异继而 身体动作上的不习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潮流的冲击, 反排木鼓舞只为一些老艺人和中年人会跳也许在过去跳木鼓舞真的 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由于商业化的冲击与审美观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木鼓舞,他们有的说:“学那个有什么用啊, 能当饭吃吗?述不如从事其它打工行业”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过程 中,有的小孩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从小就会跳,人人都会跳”每 每谈到这些,当地的一些村民都现出困惑的眼神,因为他们不知道究 竟是要守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跳很出名但赚不了钱的木鼓舞呢还 是去外面打工挣养家糊口的钱,这或许就是最重耍的生活问题,当一 个技术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而选择另一个技 术况且,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吋期若想让他们固步自封在大山里 按照原始的节奏生活是不可能的了,解决掉他们的困惑,就是要除掉 他们的后顾之忧贵州古老绵延的大山孕育了苗族反排人独特的木鼓舞,同样,在 当今飞速发展的吋代,其大山里艰苦的自然条件也制约了反排人改革 开放寻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心。

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 米,群山环抱,两山夹峙的一山凹里,公路从台江县出发基本是呈螺 旋状上升,最后螺旋状的降落在山凹里,山里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 农业主要是养殖业和种植业,经济作物没有,且处于深山冷水区,农 业产量低微,效益低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太大的发展空 间,第三产业又刚刚起步三、反排木鼓舞开发和保护的意义反排木鼓舞开发的意义主耍分为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方面的内容1)其经济价值主耍体现在旅游产业的收入上,其在 贵州、在全国广泛的影响力足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奔赴反排,除有与 反排木鼓舞直接的经济收入外还有一些副产品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诸如音像制品、民族舞蹈服饰、旅游服务业的收入等2)人文指人 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反排木鼓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其所具有的人文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丰富了苗族文化生活,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 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其他人物质精神发 展的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反排木鼓舞的发展使之从祭祖展演变化 为舞台展演,越來越多的人欣赏到了这来自山野之间别具特色的舞蹈 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代化潮流下,在变与不变之间,像反排 木鼓舞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总有其文化之根和族群精神之魂,这些非 物质文化遗产中往往蕴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