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

上传人:创飞 文档编号:234888395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寂寞赤子心-2019年精选文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古寂寞赤子心李后主和苏东坡,一是亡国昏君,一为北宋名臣;一个被囚之后日日以泪洗面,一个流放之际依然吟风赏月。他们的词作一以缠绵哀怨低诉亡国之思令后世叹惋,一以超迈旷达高歌壮志豪情被后世击赏。两者似乎并无可比之处。然而细细研读他们的词作,我们发现在情感、风格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上,二者都有很多相通之处。一、至情至性写至文,林花青杏自有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之长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由于先天秉性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非常纯真的 性格,这种纯真即王国维

2、所云的“赤子之心”,他爱身边的人、爱周围 的花草、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而且他又把他的爱不加克制、不加掩饰地宣泄于词中,其词作最大魅力之处便是用情的真切。尽管李煜前期词 被人看做荒奢之音,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作品中他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写心有灵犀是“眼色暗相勾,秋波欲横流”,写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是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写仙乐风飘缓歌慢舞是“凤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欢娱之作写得生动而美丽,大胆而放纵,见新见奇却不见粗俗淫乱,“真切”在这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后主社会地位特殊,所作之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较少,在摆脱了其他一些词人难以摆脱的顾虑以后,他的词传递人性真实的一面就相对变得多了

3、起来,不羁地表现作者忘情忘己的快乐、对美感和享乐的追求!正如清刘毓盘所说:“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作愁苦话,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当然,此时的李煜还没有打破花间词的苑囿,内容上还在尽情书写着男欢女爱、宴饷歌舞,风格上亦是香色弥漫。而仓皇辞庙、归为臣虏, 荣华富贵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生活境 遇的巨大变化,使他在以泪洗面的日子里,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和悲哀,遂以真情喷涌而为诗,亡国的痛楚、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如滚 滚江水、奔涌不绝。这种不加雕饰、植根于内心的真挚情感直接触碰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使词具有了厚重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艺术感染 力,因而王国维说:“词

4、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见用词来书写真情、书写士大夫的感慨,李煜有开山之功,可惜壮年早逝,留下作品甚少,因而影响有限。直至百年之后,继承“士大夫之词”衣钵的苏轼如天马行空,用词来抒发胸襟怀抱,抒发壮志理 想,令天下人耳目为之一新。而他们两者在以真纯的个性书写真纯的作 品方面是一致的。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说“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潇洒如东坡,也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当李煜在慨叹“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时,苏轼亦在思考他的人生一一“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多情于他的祖国和人民,自少时便立下了效仿东汉范滂誓死报国的志向,及至登上仕途恰逢新旧党争,

5、坚持政治信仰的苏轼被外放、被贬谪,无论哪里,都留下了他爱民、亲民的足迹。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的东坡只能面对如画江山、周郎赤壁,自 伤华发早生、人生如梦!幸而“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能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获取无限人生乐趣的苏轼亦用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美好。在对生命的关注上,两人都有一颗善感的心灵。李煜在歌舞承平之时就醉心于自然美景:“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无需烛火照明,只要明月相伴;及至身份环境巨变之后,更敏感于物候的变化:“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世间美好的事物本来就来去匆匆,短暂的生命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风雨的摧残,情

6、何以堪?后主以一己之痛写出了一切生命共有的悲哀,蕴藏着一种深沉厚重的人生忧患。而东坡能在怜惜“一溪风月”、“三更细雨”的同时,看到个体生命短暂背后宇宙生命的无穷,能从个人的悲欢 离合中解脱出来体会到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 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虽然明媚的 春花消退了娇艳,但小小的青杏已挂在枝头;虽然柳絮渐吹渐少、春天 渐 行渐远,但天涯何处无芳草!虽然苏轼较李煜多了一份达观,但他们都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的人,他们都能与自然合二为一,他们都是在用自己至真至纯的情感写作,他们的作品都共同地镌刻着自我生命的印记、承载着厚重的生命激情!二、海雨天风

7、夹幽怨,缺月疏桐两相通吴梅在词学通论中说: “公词豪放缜密,两擅其长。世人第就豪放处论,遂有铁板铜琶之哨。不知公婉约处,何让温、韦”,人们一提及苏轼,想到的多是他豪放旷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包括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抒发了他需用铜琶铁 板来弹奏的豪情、理想以及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正如上文所论,苏轼是 一个至情至性之人。那么像他这样历经坎坷、几经生死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孤独、寂寞之时,又怎么可能不发出幽咽怨断之音呢?永遇乐(明月如霜)中写到词人午夜被“枕如三鼓,铿然一叶”惊断“梦云”,于是在夜色茫茫中把“小园行遍”,欲 重寻梦境。而梦境已

8、无处寻觅,徘徊之中看见了“曲港”中跳跃的小鱼,“圆荷” 上倾泻的露珠“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观察细致入微、 描写纤毫毕现,静静的夜色之中有这么欢快的生命在舞动,但却无人知晓。他所慨叹的岂止是这么美好的清景无人欣赏,在寂寞中自生自灭? 作为“望断故园”而无法归去的“天涯倦客”,他心中该有多少悲凉和落寞?而苏轼最让人感动的当是这种逆境中的坚守、寂寞中的风骨。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有恨无人省”但却“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人”让我们看到了有着最深刻的孤独和最倔强的坚持的东坡居士。在这首词中有一幅很重要的图画:“缺月挂疏桐”,它由两个意象组成:缺月、疏桐。梧桐是古诗词中最

9、常见的意象之一。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打梧桐为词作增添了一份凄凉和幽怨。而本词与上引作品稍异之处在于画面中少了无边丝雨,多了一弯残月。意象稍异,意境也就不同了。那么缺月疏桐的意境在何处可寻呢?我们来看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后主被囚之后的一篇代表作。明白晓畅,流转如珠的语言道出了天翻地覆之后不可言说的内心况味,其中缺月疏桐的意象东坡与之不谋而合。是无心插柳还是苏轼的有意效仿?

10、当年柳枝看到李商隐的诗不禁感慨:“谁人有此、谁能为是”,谁人有这样的情怀?谁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柳枝真是知音,有情才能有文。所以,不管是哪种可能,意象的相类表明了两人此时此刻的同一种心境一一寂寞!没有人声,也没有风声、雨声,不管是哀怨如李后主,还是旷达如苏东坡都被无边的寂寞重重包围,可谓“千古寂寞赤子心”!苏轼这一类婉约的作品与李后主的词款曲暗通。而后主词的风格也并非缠绵哀怨所能评定。看看他词作的结语:“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非一味低沉徘徊,悲苦之中有一种奔腾向前的气势,如滚滚江水奔涌不绝。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后

11、主之词兼有阳刚阴柔之美”,刚柔相济恰是后主词独具魅力的地方。这应是李煜第一流的作品。而苏轼的第一流作品也是此类“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有婉约之风、缠绵之意的作品。东坡词是豪放之外有悲情,后主词是缠绵之中含奔放,亦刚亦柔,如雪中傲然绽放的红梅。综上所述,后主和东坡都是以性情、学问、襟抱在创作。他们的词作都有兴发无端的特色。李煜的内心充满缠绵无尽之意时可以质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可以移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东坡则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良辰美景、青天明月成了触发他们内心愁绪的媒介,面对大自然的花好月圆,相对自身命运的坎坷不平,他们所钟爱

12、的天地万物,便自然地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和宣泄的载体。他们的心与自然相通,他们的灵魂可以来往于天地之间,他们的思绪也就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往来。二人在语言上也崇尚自然。后主词尤其是后期,与花间词的浮艳之风已有天壤之 别。他是在用性灵书写亡国之痛、生命之悲,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血泪凝成的作品,感人至深。正如清代词论家周济所评说的“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东坡词亦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才能无一点尘俗气!虽然苏轼曾批评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拯救天下苍生,但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士大夫”,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丰富学养和纯真性情,共有的生活磨难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热 爱。因而作为传递生命情感的词作就不可避免地有了共通之处, 也让读者在吟咏他们的作品时,感慨万千。一个本该做绝代词人的后主,却可怜薄命做了君王,一个本有管仲乐毅之才的东坡,却以诗文传世,真是造化弄人!而他们却都因“沧桑”而感悟了人生,留下佳作怡养后人,不幸中又何其幸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