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50KB
约7页
文档ID:234842455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_第1页
1/7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匣要意义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 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 深远《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亲”最 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 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孝•亲文化”的木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 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LL:"独有'爱'是真的鲁迅全集.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 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从 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因为,“亲情、亲爱、尊重、 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木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 武断的。

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 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 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Z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Z间 的融合与发展一、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即“同质”的一面,但出于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头不 一样,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 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 的原始宗教台湾王祥龄先生在《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92】一书 中指岀:“祖先崇拜的产生是人类为追索其祖源而展现的对生命本质与价值意识的一种外 显形式”钱穆先生认为:“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 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 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文化危机与展望》(下),中 国青年出版社,1989.P51】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來 表达对祖先馈赠生命和养育Z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不难发现,很多民族都有祭奠缅怀祖先的 风俗习惯受华夏文化影响较深的各东方民族□不必说;在美国,每年五月最后一个星 期的星期一是全国“纪念日(Memorial Day) ”,人们在这一天要祭奠战争死难者和逝 去的亲人,进行扫墓活动;美国还有纪念华盛顿和林肯诞辰的公共节日在墨曲哥,11 月1日是亡灵节,在这一天,墨西哥人会摆神龛,纪念他们的已故亲友凑巧的是,在法 国,11月1日也是纪念亡灵的节日,叫做诸圣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俄罗斯人没有 固定的全国性节日祭祖,但在已故亲友的忌日,他们会举行祭奠活动;俄罗斯人对盐十 分崇拜,所以,盐是他们祭祖的重耍供品在以色列,每年5月是民间祭奠缅怀逝去亲 人和战争小遇难者的时候,仪式隆重,气氛肃穆,时间长达一月在非洲,人们信奉不 同的宗教,祭祖的方式和口期也大不相同,但都很很重视祭祖仪式,政府也支持民众在 重大祭祖仪式的时候不上班卬度每年最大的节口一一排灯节(其重要性等于同中国春节) 那天,等到夜幕降临,家人会在楼梯、走廊、阳台以及屋内安放点燃的一根根蜡烛,为 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每逢死者忌日,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沙拉达” 的仪式來祭祀,参加仪式的人通过吃一种特制的米糕來缅怀故人。

新加坡的“中元节”(7月15日)和日本盛大的“盂兰盆节”也是祭祖节日2、孝长:尊敬父母及长辈,是“孝■亲文化”的核心内容孝长,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主要体现在“孝顺”——遵从父母及长辈的意志,“孝敬”——感恩父母的生养,“孝 养”——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在我国孝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泛化、异化、极 端化和政治化的问题,由此引发许多负面和消极影响,齐个国家和民族对此并不完全认 同,但尊重长者、感恩父母依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在《圣经》中,孝亲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圣经》教义的始终 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Z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圣 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孝敬父母(honor parents),孝敬父母者必得到上帝 的悦纳而蒙恩”《圣经》小还有许多有关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孝行的教诲和践行“孝道(filial piety)”的故事作为《圣经》基本行为准则的《摩西十诫》将孝道以律法的形式提出, “十诫”的前4诫,讲“人和神”的关系,告诫人们应该如何敬畏上帝第五诫到第十 诫讲“人与人”关系,而第5诫就是“孝敬父母,使你的H子在耶和华所赐予的土地上 得以长久"(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that your days may be long i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your God gives you.)o这一 “诫命”将“孝”列为人伦关系之首。

《摩西十诫》 基本上都是告诫人“不能做什么”,只有“孝敬父母”是上帝肯定、赞许和倡导的,并应 许“孝敬父母的人可以蒙上帝的悦纳而得到福祉”,所以使徒保罗将其称为第一条带“应 许”的诫命这与小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百善孝为先”的认识,是殊途同归《箴言》 开篇就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从父亲的训 诲,不可背离你母亲的指教将“敬畏上帝”与“听从、孝敬父母”并列,说明了《圣 经》对孝道思想的高度重视《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和重耍性毋须赘述,是广大基督教徒的精神食粮,既然 《圣经》中提倡“孝道” (filial piety),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孝亲”观念在西方文化 小也是普遍存在的,尽管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孝亲”观并不完全一致不少西方名人也对“孝亲”思想有过论述占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孝父母, 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法国作家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德国诗人歌 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耍像对待孩子一样;法国工人运动领袖保尔•拉法格说:年老受 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则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虔诚的慈母Z心更加温馨。

在社会生活中,欧美国家有盛大的“母亲节”、“父亲节”,每到此时,儿女要为父 母购买礼物,送上感恩、祝福的卡片,赶回家看望父母,与亲人团聚;在澳大利亚、新 西兰,晚辈们到了周末、节日也有看望长辈、和父母团聚、共享亲情的习俗3、 尊师:在小华传统孝亲文化小,尊师是孝长的重要内容西周先贤尚父在《鸣 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了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 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孔了作为万世师表,世代受人尊敬西方社会也同样尊敬老师,从平民百姓到科学家、总统皆是如此居里夫人获得诺 贝尔奖后,曾在华沙演讲,忽然看到台卜•坐着门己的小学老师,立即起身,把老师请到 台上,向老师鞠躬,并送上鲜花以色列开国总理占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來犹 太人对老师极为尊重,“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在许多西方国家,社会把对 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对教师的薪酬待遇上:在加拿大,教师是收入最高的群体;在澳大 利亚,教师是高收入群体Z-;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教师的收 入都高于政府公务员和许多其它行业员工的收入4、 奉老:奉养老人是尊老、敬老思想的行为表现,是孝亲文化的外显和结果。

从 孝亲文化的演化发展看,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孝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封建统治者 及其思想家在孝道小溶入了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使“孝”成为封建道德规范, 甚至背离人性,违悖理性,变态扭曲,因而受到后世的激烈批判,但“孝敬、奉养父母” 这一内容却是古今思想家们一致认同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也都有“奉养老人, 让老人享受健康、快乐、幸福晚年”的理念,只是在养老方式上不尽相同而已在现阶 段,我们还只能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积极倡导家庭养老,晚辈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而不少西方国家,已经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养老的社会化、制度化保障新加坡,在1995 年通过了《赡养父母法》,成为全球首个为孝亲立法的国家法令规定,如果儿女没有遵 守《赡养父母法》,经杳罪名屈实,将受到10000新元的罚款并判刑1年新加坡鼓励孝 亲,弘扬孝道,很多政策向老年人倾斜,如在每年的分配过程中,高龄人群都享受到特 殊礼遇在瑞士、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在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达 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或政府养老金,看病有免费医疗,出行有免费公共 交通工具,旅行享受免票甚至免费接待,政府建有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养老院,有专 业人员护理照看老人,还有供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和娱乐场所,有以“大中学校学生”、社 会中青年和神职、宗教人士为主耍成员、数量庞大的“老年关怀” “临终关怀”志愿者群 体。

社会养老基本保证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家庭养老则退居到了次要位置5、亲亲:孔了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里的“亲亲”指敬爱父母但随着 “孝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亲亲”逐步泛化,借指亲爱家人和所有亲人如《明史•蒋 得璟传》中,帝曰:“亲亲不如尊贤”,“亲亲”就指亲近亲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亲 亲”“事亲”,就不仅是指对长辈而言,至少也应该包括同辈,甚至晚辈孟了说:“老吾 老以及人Z老,幼吾幼以及人Z幼已经有了对晚辈的爱护与扶养的思想墨了主张“兼 爱”,自然也包括爱家人和所有亲人;事实上,“尊老爱幼”一直是小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从这一点上说,“亲亲”应该是,实际上也一直是“形成和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准则西方文化同样主张关爱家人和家庭和睦犹太人说:“温暖的家庭是上帝赐给我们的 最好礼物日本教育家木村久-•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中说:“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 笑的殿堂 口木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则说:“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 平的社会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他的著作《爱的教育》中不仅把“国家、社会、民 族大爱表现得精辟深入”,同时也把师长关爱、刖友友爱、父母亲爱、家庭亲情描写得淋 漓尽致,感人肺腑。

比较起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稍微淡薄一些,但是,在美国生活几 十年的旅美作家沈宁先生则说,“在美国主流社会,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把家庭亲人放在 自己生活的第一位,你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大家都乐意跟你交朋友如果你因为工作 而忽视家人,美国人会认为你缺乏人性,不通人情 “家庭和睦,人际关系亲密,在美 国主流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已成为潮流在2003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问及 美国人生活小最重要的因素,96%的人回答是家庭在法国,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 止在悄然兴起,社区为没有了女的老人或了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 他们搬到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6、 睦邻:中国人丿力来主张邻里和睦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表达的就是对和 谐邻里关系的赞许和期待现代学者,主张将传统孝亲文化中的“孝”与“亲”并列, 把“亲”理解为亲爱家人,亲近他人和自然,这与西方主流文化倡导的人与人平等互助、 人与□然友好和谐的思想不谋而合今大我们止在推进的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实 际上就是构建更高层次的“睦邻”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