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媒介进化:数字媒体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3.55KB
约17页
文档ID:234841239
媒介进化:数字媒体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_第1页
1/17

    媒介进化数字媒体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田少煦 李杰 李叶田少煦,深圳大学数字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主持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民间图形艺术》2015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師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高科技群体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电子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直至今天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等,使得人们在信息获取、传输、存储、检索、处理,以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方面的速度和效率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田少煦教授认为,人们的思维空间、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拓展了,加之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科学与艺术也逐渐更多地相互发现了对方的亮点因此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入,而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访谈中他还提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知识老化、难以更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田少煦《设计》:深圳大学数字媒体和视觉文化研究所主要有哪些工作?田少煦:我们的数字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所是一个松散的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来自全校不同学院有共同志愿和学术兴趣的教师研究所成立13年来,围绕数字媒体和视觉文化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第—方面是数字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是指在某一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等它对于教学和科研的深入研究都至关重要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学科门类的新型交叉学科,分散在工学、艺术学两大学科门类中如何确立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如何科学地规划学科体系、正确处理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立场,是数字媒体艺术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展开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框架的构建、学科研究的方法与立场等问题的讨论还对数字媒体专业群与经典艺术类专业群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一一意识形态范畴的“数字媒体艺术”与经济基础一一生产力范畴的“数字媒体设计”之间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的本体论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使我们认清了学科方向、保持了清新的头脑,也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第二方面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教学研究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我们始终把教学研究作为研究所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精心研究设计学类的基础课程《数字色彩》该课程吸收计算机图形学和色彩学的新成果,融合了减色系统和加色系统理论涵盖传统《设计色彩》\《色彩构成》课程与时代相符的全部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有较大提升和扩展我们还详细研究了一套简便而实用的色彩设计方法,把色彩设计从传统<设计色彩》\《色彩构成》的花拳绣腿式的简单搭配,拓展至纯色系、灰(浊)色系、暗色系以及无彩色系之间的科学搭配和复杂组合,提高了工作效率3-4倍让原来含混、无序、偏向感性的色彩构成变得清晰、有序,并增加了理性成分特别重要的是新的设计方法让95%以上的复色(灰色)进入有明确指向的色彩设计范围,实现了课堂作业与真实色彩设计项目的无缝对接《数字色彩》课程2008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16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2012年我们又主持了《中国民间图形艺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该课程上线以来,学习人数超过22.7万人次,在全国艺术学门类的课程中排名第一。

第三方面是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先后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数字图形学:图形艺术的数字化视觉传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社会心理的中国人色彩情感系统及色彩设计方法研究”、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珠江三角洲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核心竞争力研究”、广东省特色创新类项目“中国传统美术及其审美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等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我们重点集中对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究一是“中国人色彩情感数字化研究”首先,我们采用语义差异法(Standard Deviation),提炼出“颜色一一词汇”的对应列表,制定评价尺度以将这些心理感受进行量化,让颜色和词汇建立起“一对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量化的心理感受值来定量描述“色彩”的特征,运用色彩的心理模型建立色彩意象的语义地图然后,通过眼动跟踪仪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将色彩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对需要研究的颜色进行被试者的眼动跟踪测试分析,比较客观地记录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兴趣区、热点图等数据,发现了色彩意象趋向的一些基本规律二是民间工艺“文化基因”的数字勘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现状,发现我国虽建立了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但仍处在数字化立档保存的初级阶段,品质较低、共享性差且呈现方式滞后,难以支撑公众传播需求与纵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法措施亟待理念引导和体系性提升。

于是我们提出“数字勘探”的概念,应用数字化思维、方法、工具和特定工作程序对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测量、分析、存储、评估等全过程的研究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究传统工艺的形态特征、色彩构成、技艺和行动规范、民族渊源、文化网络关系、空间层次等,勘探出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DNA目前,我们又发起对视觉文化领域里中国特色“图像学”命题的探索研究发现,艺术领域里的“图形”和“图像”具有明显的区别图形,倾向设计意匠,它横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领域,以物质文化(造物)为主,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图形被赋予新的含义,这就是以“矢量”方式存在的图式,英文为graph、figure图像,倾向视觉艺术,偏向精神文化,它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图像被赋予新的含义,这就是以“点阵”方式存在的图式,英文为image、pictu re在视觉文化最核心的“观看”问题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因文化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揭示中华文化视阈下的视觉文化本来面目《设计》: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差别与融合?田少煦:科学与艺术同源,它们是不断丰富的一对范畴科学与艺术都起源于人类的早期文明,人类在遥远的童年时代,就跟科学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石器的打制到磨制,使人类掌握了最初的力学原理和形态美;彩陶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人类造物的进步,大量的彩陶型制及纹饰,反映了我们祖先卓越的创造力,孕育着科学与艺术的原始雏形;青铜器的铸造,融合了较高的冶金水平与审美创造它们都是科学和艺术结晶的历史形态之_:工艺美术科学与艺术看似相差很大,但却是一对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科学研究多用左脑,以逻辑(抽象)思维和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为主;而艺术创作多用右脑,以形象(直感)思维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为主,从理论上讲,科学与艺术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在探求真理的问题上,科学与艺术殊途同归科学与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和表达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式科学研究大自然,应用的是逻辑思维方式,寻找自然发展的规律,追求的是“真”;艺术探究人和社会,应用的是形象思维方式,抒发心中的情感,追求的是“美”和“善”科学认识在主要受认知意识所决定的同时,还受到审美意识的影响艺术认识则主要决定于审美意识,同时受到认知意识的影响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共同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回顾世界范围内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在17世纪以前,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长期以来基本上处在浑然一体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科学与哲学不分、技术与艺术不分在文艺复兴之前,科学和艺术都属于哲学文艺复兴的旗手达.芬奇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对几何学充满兴趣,他研究地理、生物、力学、化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并养成了科学观察记录和反复研究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的习惯他的上千张素描,不仅是优秀的艺术杰作,也是他对所描绘的自然对象的一种科学观察的记录在达.芬奇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艺术与科学两种伟大能力的同时呈现和完美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高科技群体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电子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直至今天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等,使得人们在信息获取、传输、存储、检索、处理,以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方面的速度和效率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人们的思维空间、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拓展了,加之各门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科学与艺术也逐渐更多地相互发现了对方的亮点。

因此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入,而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科学与艺术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科学与艺术在某些领域的不融洽,这种人为的学科分割是“两种文化”隔离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注意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于是他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两种文化”理论希望通过两个阵营人们的相互沟通,促成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造成这种分离的深层原因,是以西方“原子论一一公理论”为主导的片面学术思想以及科学主义.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的泛滥的结果首先,狭隘的科学主义与狭隘的唯人主义的对立,是导致两种文化分和对立的主要根源科学主义的技术理性展现了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维度:实施力量化、控制化和预测化,服从于人类的“权力意志”技术理性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人类的问题而唯人主义表面上将人置于某种“中心”的地位,依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恰恰是在人们强调人的自我塑造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时,人对自由的背离开始了,这必然损害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最终反过来损害人自身的自由发展和自由创造。

其次,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是导致两种文化分化和对立的重要根源科学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导致将人们的视野被锁定在知识之树的若干分枝上,而看不到知识之树的全貌,更看不到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养分、空气和阳光科学对人、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也是导致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根源之一因此,要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分离,并不是削弱二者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是试图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填平横亘在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真正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和共同发展的目的《设计》: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存在的根基是什么?田少煦:數字媒体艺术存在的根基源于两个基础第一是媒介,第二是产业从“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名词可以看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基于“数字媒体”的媒体”(media) -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从事传媒工作的机构,二是指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这里的“数字媒体”即“数字媒介”技术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下,媒介往往成为技术的代名词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一种媒介(技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