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简答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4834312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简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简答 第一讲先 秦五.问答题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 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 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血來谈: 强调诗教,其基木观点,是 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 艺应该为人的道徳修养,为国 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冃也能 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 等强调教育作丿IJ的文道观基 本上是受孔了诗教观的影 响;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 标准;文学的社会作用,即 “诗可以兴、观.群、怨”说, 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 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了的 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 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 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 的优良传统;“辞达”说、 “文质”说;“尽善尽美”

2、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 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 基本出发点。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 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強烈 的政治和道徳意识、真诚枳极 的入世品格。这种经卅致用的 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 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 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 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町 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 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2、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 特征。孔了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 应该指论语八俏中的一 句话,“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 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殆“尽 善尽

3、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 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 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 乐是舜怎,舜因为八备圣徳而 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 故“尽善S而韶乐又具有 “中和之美”,故“尽美S而 武乐是周武王Z乐,武王 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 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 和Z美”,故“尽美”。但到底 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 孔了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 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Z, 13:思无邪。” “思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 “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 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言其和也。”从咅乐上 讲,中和是一种中止平和的乐 曲,也即儒家传统雅怎的主要

4、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來说, 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 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 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 直露。3、试从诗歌创作实践浅述 孔了 “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 久传统。“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 语阳货篇中提出來的。篇 中说:“了曰:小了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Z事父,远Z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z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 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 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町以 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 彖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 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 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 风中的硕鼠.伐檀等, 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

5、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 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 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晶都有批 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 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 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 或主要追求忖标。即使到了现 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沐若、 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 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 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n觉或 不I觉地受到了 “诗可以怨” 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 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 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

6、 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4、试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的内涵及其意义“兴、观、群、怨”是对诗歌 (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 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论 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Z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z 名。”所谓“兴J即“兴于诗, 立于礼”(论语泰伯)的 “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 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 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 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 的表现丁法,参见赋比兴)。所 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 (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 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 作用。所谓“群”,即“群居相 切磋”(孔安国注

7、)的意思,是 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 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 “怨S即“怨刺上政”(孔安 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 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兴.观.群、怨,是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 社会内容和J !体耍求的概念O 孔子谈论诗、文,是和当时礼 教政治的道徳伦理规范联系在 起的,“博学于文,约Z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 也),这是他的基本观点。“兴 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 为规范;“观风俗之盛衰”,主 要是对统治者而言。国语周 语上记载上古时代的献诗制 度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 箴,R.叟赋、诵,百工谏,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

8、行而不 悖/汉书艺文志也谈到 上古时代的采诗制度:“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可见其冃的在于使“天子”或 “王者”“行事而不悖”,改善 其政治统治;“群居相切磋”, 所指的主耍也是统治阶层内部 的交流切磋;“怨刺上政S虽 是被允许的,但由于“诗教” 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 这种“怨刺”又必须是“温柔 敦厚S “止乎礼义”的(尽管 在具体实践中并罪完全如此)。 总而言之,提倡诗的“兴、观、 样.怨”作用,是为了 “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的政治目的, 至于增长知识多识丁鸟兽草 木之名S则只有从属的意义。“兴、观、群、怨”说,是孔 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 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

9、具 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 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 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 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 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 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 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 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兴、观、群、怨”说在中国 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 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 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 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 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 缺乏怨刺内容的汉赋所提岀 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 诗刺道込故兴义销亡文 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 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

10、诗 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 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 美刺”和“补察时政,导人 情”的作用,都继承了 “兴、 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 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 期,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 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 P,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 大影响。“兴、观、群、怨”说,在中 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丿山 总的來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 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厉激烈 的时代,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 显。例如“女史之乱”后杜甫 的诗歌,南宋时期陆游、辛弃 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 发挥了文学的兴、观、群、怨 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 冇其不町避免的消极的影响。 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 的局

11、限性外,还表现在后世一 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 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木身特点和 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 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 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 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5、试分析孟了民本思想在其文 艺观中的体现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是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乂一位大 师,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 政”观,主张“性善论”,在君 主和百姓的关系上,其立场偏 向百姓一边,具有鲜明的民本 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他批评统治者说:“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 尊,此率兽而食人也。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 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12、(梁惠王上)都可以看出他 的民本思想。在文艺思想上, 孟子主张“与民同乐X他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 也。乐尺之乐者,尺亦乐其乐/(梁惠王下)他认为,古乐 Z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杵圣 贤之君能“与民同乐”,而“今 之乐由(犹)古之乐”(梁惠 王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能“与 民同乐”,则“今乐”犹如“古 乐”,都可以欣赏。这种“与民 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止是基 于其“仁政”和民木思想的前 提下形成的,是以人性善为哲 学基础的。6. 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 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 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 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了 “以意逆志”认为: 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

13、字 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 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木意的认 识。应当以I己对诗意的准确 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 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 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徳、遭 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 背景。然亦;先秦“赋诗言志”对于 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 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 孔子认为赋诗对丁处理当 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耍作 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 的冃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 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 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 人论世”大人不同了。7. 分析孟子“知言养气”说的 “养气”的基本内涵。所谓的知言养气说的养气 是养浩然之气。浩然Z气 是指人的仁义道徳修养达到很 高水平时

14、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 然的精神状态。作为文学理论 批评的用语r知言养气是说, 作者必须首先貝有内在的粘神 品格之美,即养成浩然Z气S 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因此, 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人格 修养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徳 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 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 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 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 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知 言养气的说法。孟了的“气” 是仁义道徳修养的结果,是可 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 气质特征Z表现8. 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 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 些积极的影响?提示:(1) 崇尚自然,反対人 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 立。道德经说:“人法地

15、,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 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 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 老庄看來,天、地、人、万事 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 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 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 而不应违背爭物的天然木性和 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 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少 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 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 饰的文艺口然观的确立起了重 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淸水出 英蓉,犬然去服饰”(经乱离 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 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夭成,曹、刘之自 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 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 美理想C(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 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 重视,“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 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人影 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 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 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 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9、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的重要贡 献。庄子対于中国古代文学理 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押学思想 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 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 的精神。老子首先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