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4831366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古史家笔下陶渊明形象的常与变内容提要:陶渊明的部分诗文被六朝至初唐史家采摭入传,诗文塑造了一个 向往田园、栖身田园而又惬意的隐者形象。沈约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并不是一个纯 粹的隐者形象,而是独自过着隐逸生活,对世俗生活也未能决绝的个体形彖。沈 约刻画的陶渊明形象遵循了 “孔门四科”的指导原则,以忠于国家的德行、意在 归隐的政事、惬意自在的言语刻画了隐者的形象。晋书综合沈约、萧统的传 记以整合内容,通过史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叙事重构,以“酒”为基本 意象贯穿始终完成了陶渊明隐士形象的纯粹性书写过程。南史与晋书的 书写倾向则完全不同,李延寿笔下的陶渊明形彖又回到了梁代文人的接受场域, 或者说乂

2、冋到了沈约书写的起点。陶渊明的文学文本直接被看作是人生的主流部 分,这种情况到中唐才开始发生变化,至北宋方才摆脱史传文木的全面影响,陶 渊明所建构“人如其文”的特别审美形态得到更加深入的文化阐释。关键词:史传文本隐逸陶渊明形象卩写自晋至唐,陶渊明被看做标准的真隐士,宋书晋书都把他归于“隐 逸传”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不仅能隐于田园,而且处于“人境”中犹可“心远” 处Z。何以如此?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陶渊明提供了思想的空间。门汉末以來,儒 学淡出,道家凸显,老、庄的观念开始弥漫开来。本末冇无的讨论,名教与自然 的激辩,言意之间的关系,都是思想的主题。“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 把生命体验写入诗歌之I

3、 I I 了 O三曹父子的五言作品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融入其 中,各有特色。蔡文姬笔下的母子诀别也写得痛人心扉,阮籍的苦闷夹杂着对自 由的追寻,嵇康的坦荡也在打铁的对话中展示着口我的风采。“苟全性命于乱 世”的,“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各冇各的想法,各冇各的活法,只是谁都无法 掩饰内心的焦虑性体验。隐不得,也仕不得?到陶渊明这里就有了答案。本文以 宋书晋书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探讨自刘宋到初唐对于陶渊明形象的接受状 况。陶渊明的自我形象书写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大家往往突出他隐逸的一面,古今都有不一致的时候。 鲁迅就认为陶渊明也“并非浑身静穆”,可是也不会是一个汲汲于富贵功名的 人。冈村繁有木著作陶渊明新

4、论就认为陶渊明有以安贫的姿态扬名Z心理, 他突岀了陶渊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世俗名声的追求欲望” 1。冈村繁 反其道而行之的研究方式虽然刻意挖掘资料来追求新意,确实存有因对中国文化 理解不深而造成的误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人与自然同在,神与物游的审美主 潮,回归田园是很正常而又极不寻常的选择。陶渊明经丿力了从入仕到岀世的过程,“尘网”里的很多事务让他苦不堪言, “出仕乂厌仕,始出便思归,这成了陶渊明每次出仕的心理模式。” 2不为五 斗米而折腰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于是终于“羁鸟返I口林,池鱼思故渊” o 归去來兮就是他的表白,这篇文章屡屡被史家采摭入传正说明其已成为陶渊 明形象书写的组成

5、部分。文曰:归去來兮,CD园将芜胡不归?既口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Z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Z熹微。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冇酒盈磚。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吋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述。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因“耕植不足以自给”采取解决生计问题,“遂见用于小邑”,在彭泽饮酒 赋诗的牛活也没能遏制“眷然有归与之情”,“质性自然”的陶渊明乂逢程氏妹 的死,于是“去职”

6、了。归去来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迷途知返 是陶渊明对自己所选择生活的认识,于是,快乐感油然而生。“舟摇摇以轻扬, 风飘飘而吹衣。”如此的惬意;“僮仆欢迎,稚了候门。”何等的温暖;“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自然也养神。山水清音,自然使日常生活染上了诗 意。他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他接着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 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Z?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

7、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必说肯定是惬意的,也是最简单质朴的生活。 止是这样水流花放的大口然消解了谋落尘网的伤神,生活的口在程度是不能以贫 富贵贱来相论的,安贫乐道是很高的境界。五柳先生传活画了一位“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世外高人形象。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实在是没啥 可朿缚自己的了。不经意的放眼一看,宅边有五棵柳树,就叫自己五柳先生吧。 这位先生不爱说话,不慕名利,爱读书也不求深意,读高兴了,连吃饭都忘了。 爱喝酒,家穷有时候喝不起,亲III就招待他,一喝就醉,醉了就走。家徒四壁, 穿用简单,经常写写文章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陶渊明把自己写成

8、这样一个人, 一个“忘怀得失”,口娱口乐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想出世间会有桃花源,不是谁 都能找到的,只有“心远地自偏”的高人才能找到“真意” o从这个角度来说, 陶渊明的文字是以明隐逸之志为主,算不上审美文本。因之钟蝶诗品中将他 列为中品,并说他是“占今隐逸Z宗也”。门刘宋至唐代,史家采摭此文入传也 正在于五柳先生传成为陶渊明隐者形彖的主体内容。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吋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 诗),他没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焦虑感,珍惜时光是要过自己选 择的生活,尽管这样的生活时常不免孤独和寂寞,让他觉得“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读帖的时候,也会写出“精T衔微木,

9、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 志故常在”(读山海经)这样的句了。人生有限,陶渊明非常关注死亡现象, 他给自己写了自祭文,还写了三首拟挽歌辞,他想象自己离世的情景: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于是,“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可惜 从此不能尽兴喝酒了,面对祭拜的情景,“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 寝,今宿荒草乡”,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命运。拟挽歌辞的第三首是对送別 和别后的描写:荒草何茫茫,口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 醮哓。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

10、 无奈何。向来和送人,各口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 体同山阿。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诗人把目光放在了送葬的场面上,凄凉的布景, 大家的反应,自己的淡然都写出来了。鲁迅的孤独者、萧红的呼兰河传 也很善于写这样的场面,在这一点上,叙事文本与抒情文本异曲同工。英国诗人 史蒂文森冇一首安魂曲:“在这寥廓的星空下而/掘一座坟墓让我安眠/我活 得快乐,死也无怨/躺下的时候,心廿情愿请把下面的诗句给我刻上/他躺在自 己的心之向往的地方/好像水手离开大海归故乡/又像猎人下山回到了家园。”中 英诗歌同样书写生死主题,同样寄托了人与物游的情思。擅长写这类作品的诗人 为数不少,中国的陆机、

11、鲍照、傅玄,俄罗斯的普希金、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 都冇这样的作品。生乐于隐,死安于隐,陶渊明在诗文中塑造了一个向往田园、 栖身出园而乂惬意的隐者形彖。通观这类作品,自然让阅读者认定其生活在“隐 逸”的范畴之中。生活图景往往取代了诗歌书写者的身份。在隐者与诗人之间, 陶渊明的隐者身份更容易被接受,而他所生活的时代,诗人是需要在词语和措意 这两个方面都要貝备审美的价值。所以他在文学创作上并未显示出超人的一面, 他在叙事性诗文中的自我书写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文本里而隐含的人生出处的向 往符合怀才不遇者的共通元素。总而言之,陶渊明本人的诗文中己经具有自传的 性质,正因如此川合康三在所撰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就

12、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为中心讨论以陶渊明、王绩、白居易所形成的自我书写谱系。刘宋时代,颜延Z冇陶征士諌一文,“序”中描绘了陶渊明“道不偶物, 弃官从好”的选择过程,从此过着“心好杲书,性乐酒德”的隐逸生活。陶渊明 的隐者身份至此已定。鲍照学陶彭泽体虽开效陶诗之先河,其诗在意而不在 文,定位在“但使樽酒满,朋旧数相过”的隐趣之中。两位同朝代诗人的作品给 陶渊明身份定了主基调,即他的诗是隐逸生活的直接反映。可见,归去來辞五柳先生传拟挽歌辞等文木成为陶渊明口我认 定的经典文木,同样也得到了史家的认可,这些文字重在隐逸,确认了陶渊明的 隐者身份。相对于文学家身份而言,这要直接得多,而对文学家身份的确认需

13、要 时代、环境、文化等因素发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作品构成了史家将陶渊 明入传的前提条件。二、宋书中的陶渊明形象一览史传文本,陶渊明竞然都是归入“隐逸” Z中,尽管传记文木也列了他 的作品,基本不离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辞这三篇。隐士身份 的陶渊明压倒了文学家的陶渊明,直到苏东坡,才开始改变。陶诗的朴素和精致 是两位一体的,因其朴素而在当时声名不显,因其精致而在身后名声大噪。追求 华彩的社会,朴索便被淹没了,也过于奢侈。史家入传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史 家如何将笔卜的人物合理归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沈约对陶渊明的归类从未引 起过争议,甚至后修的晋书南史也延续了这样的归类方式,陶渊明门刘 宋

14、至李唐并没冇发生身份归屈的变化3。梁代是陶渊明研究的一个高峰吋期。昭明太子萧统、江淹、钟嵯、沈约等人 都留下了关键性评价文字。箫统陶渊明传承袭沈约的文字,与沈约宋书 中的传记并行,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钟喋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也是后來学人 讨论的热点话题,曰:其源出于应琥,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诗,又想其人徳。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 口暮无天云”, 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Z宗也。“每观其诗,乂想其人德。”的原因正在“质直”之风格,这是互为关联也 极为关键的一句话,诗与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4。“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 句断语下的精准,诗

15、品重在品诗,陶渊明作为诗人,也是隐逸诗人,虽冇地 位,却在“隐逸” 一类。钟蝶与沈约算是同时代人,评价的趋同性门不可免,钟 噱的论断也冇自己的参照标准5。江淹拟陶征君山居与鲍照诗相类,不外 乎饮酒躬耕的隐者书写。稍后萧统陶渊明传承袭沈约之传文,基本是在讲故 事,陶渊明与檀道济的对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饮酒抚无弦琴等种种情景展现 的正是一心向隐的情怀6。箫统充分注意到了陶渊明诗文的文学价值,不仅在 陶渊明传中写上“善属文”这样的文人身份认可,而且整理了陶集,并将陶 渊明及与其相关的文章收入文选,这次编撰活动对陶渊明诗文及形彖的传播 影响极大。陶渊明集序中专门论及陶渊明之文章:冇疑陶渊明诗篇篇冇酒

16、,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 辞彩精拔;,跌荡昭彰,独起众类,抑扬爽阴,莫Z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 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月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评语还在“笃意真古” 一面,与后面所叙“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 德,恨不同时。”结合起来,虽并未出钟矇议论Z范帀,却高扬了陶渊明的文学 地位。以上的简要分析可见梁代对陶渊明的评价还在突出他的隐者情怀,与刘宋时 代Z描述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上升到品评范畴以内,冇了相对准确的定位。沈约 宋书将陶渊明纳入“隐逸”类中自然是顺从时评了。从众声喰哗到写入正史, 正是趋于为之定评的过程。宋书并无文学之专传类别,文学家中荤荤大者获 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