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4765295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新课程语文教化随笔【第一篇】:如何上好语文新课改课程 经过这段时间的老师远程培训学习,同时也观看了专家和老师们的视频讲座,他们生动的教学课例,精辟独到的分析,作为一位连续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想法,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的一些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语文是一门充溢思想、充溢人文精神、充溢才智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已成为老师关注的热点,探讨、沟通、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

2、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在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学问。我依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解并描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或者猜谜语导入;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洁的讲解并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学生学习起来爱好盎然。 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驾驭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究,对新事物产生爱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变更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激励学生自主

3、、合作、探究地学习,但经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索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加,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在思索辩论中,老师穿针引线,奇妙点拨,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索后,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学问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老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化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探讨的焦点、思索的疑难点。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相识了自然,懂得了学问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不仅参加进去,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胜利感。

4、 注意课内外结合。 国外的一位教化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长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好玩、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袤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很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志向将来,正是须要我们带来困惑去实践,去探究,去创建。 新课程语文教化随笔【其次篇】: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化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现

5、在我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这次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表明白我国基础教化全面推动素养教化、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预示着一个符合素养教化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的诞生。 加快构建新时期基础教化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养教化的必定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化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1997年由“北京文艺”发起的对语文教学法的批判,虽然有的文章言辞过激,但却给语文教化以一剂“醒悟剂”。语文教化存在的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好在适应新形势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来到,为语文教化带来新的朝气,为我们广阔语文老师带来新的机遇。与新课程共生成、共发展,就是要我们自觉地走进新课程,

6、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洗礼。主动主动地去仔细学习、体会和感悟。 一、 更新观念,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需用新的教化理念重新谛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非常淡薄。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老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老师教的材料,课程是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确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恒久改变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

7、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学问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阅历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沟通,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课改专家还强调,老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建者和主体,共同参加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安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须要老师和学生创建性的劳动。 因此,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应当仔细学习新课程标准,主动参与新课程培训。变更陈旧的教化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以主子翁

8、的看法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 二、 改善师生关系,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建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是什么?教化理论工作者与一线老师经过多年的探究,渐渐达成一种共识: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老师不仅传授学问,更是与学生一起共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老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变更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

9、谐、民主、同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老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挚友,这个改变其实是很艰难的。专家认为,在新课程中,老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光考虑老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来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学问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阅历,现实生活中哪些阅历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学问的驾驭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语文教化随笔【第三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随笔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10、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而培育这种实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学问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化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当让学生更多地干脆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驾驭运用语文的规律。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1、标准中讲的语文实践与哲学讲的实践有所不同。哲学讲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相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认为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和来源,是相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识的目的。标准提出的“实践”只是指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是一种特别的实践实力,包括适应实际须要的识字写字实力、阅读实力、

11、写作实力和口语交际实力。语文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 2、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需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驾驭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加种种实践活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学问技能;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假如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定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实力

12、。我们期望学生们学过的语文学问技能,能够对学生学习新教材、新学问发生主动的影响。所谓从已知到未知,举一反三,前提是要“会用”用已知去探究未知,用“一”去反“三”。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像“天书”一样难懂,而是由于已经学过的东西用不上,不会用。这怎么能谈得上语文实践实力呢? 3、语文实践实力,谈到根本处,还是要重视、强调实力。语文实力和语文学问是密不行分的。没有肯定的语文基础学问,就不行能形成语文实践实力。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并不意味着语文学问不重要了。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多处讲解并描述了语文基础学问的学习,丝毫没有否定语文学问的意思,问题

13、是怎样相识和对待语文学问。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学问的系统和完整”。这是说,语文实践实力不应当根据完整的语文学问体系去设计、培育。对此,我们应当醒悟地相识它,这跟要不要语文学问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语文学问与语文实践实力对立起来。 4、怎样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呢?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培育,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育。也就是说,学生的听说读写实力,主要不是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来培育,也不是在一问一答中来培育;不能靠孤立的、烦琐的、重复的大量单项练习来培育,也不能靠死记种种语文学问来培育。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实力。假如只能用于做练习,就不算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实践实力

14、。人民教化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已经把“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原有的“字词句”板块删去,新设了“读读背背”,另有“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明显,课本的修改是试图从一个侧面体现在语文实践中培育语文实践实力的指导思想。当然,单项基础练习并非一无所取。有的练习,如写字等,本身也是一种语文实践,有的练习对培育语文实践实力也有肯定的协助作用,不应一概否定。然而,那终归不是培育语文实践实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尤其不能希望让小学生记忆一些有关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的学问、名词、术语等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实力。假如盲目信任类似的种种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5、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

15、个方面。 (1)标准其次部分“课程目标”规定的“点目标”中提出的10项要求,详细地阐明白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说,这10项内容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详细要求;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语文实践实力的基础。尤其应当留意的是,这10项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行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 (3)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视察、思索、想像、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看法和语文修养相结合。 (4)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 (5)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老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化之路,特殊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到处学语文,用语文。 (6)语文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