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34566820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修改说明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 (修改稿) 。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

2、容“数与代数” , “ 图形与几何” , “统计与概率” , “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确立了“数感” 、 “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3、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 四基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 :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4、具体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表述方式更加合理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增加了一些论证的要求 ;对“统计与概

3、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增强了三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为了削弱形式化,明确指出, 几何证明不限于“综合证明法”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修改中适当减少的一些知识点。如“图形与几何”中减少10 个左右的知识点;在“数与代数”中删去了“ 一元不等式组的应用 ”等。具体修改情况如下:数与代数第三学段1、明确几个概念:算术平方根最简二次根式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2、增加几个具体的内容: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 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 )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3、减少了部分

4、内容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图形与几何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三学段为( 1 )图形的认识; ( 2)图形与变换;( 3)图形与坐标;( 4 )图形与证明。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三学段分为三个部分: ( 1)图形的性质; ( 2 )图形的运动; ( 3 )图形与坐标。其中,第( 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实验稿) 的第( 1) 、 ( 4)部分的内容,以利于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标准(修改稿) 在总体

5、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第( 2)部分除了标准(实验稿)第( 2)部分的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外,还包括了图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3)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坐标与图形的位置、坐标与图形的运动,比标准(实验稿)的第(3)部分内容有所增加,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三学段( 1)对“基本事实” (标准(修改稿) 中不再使用“公理”这个词) ,在既考虑其自身的体系,又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标准(修改稿) 明确了 9 条基本事实。但是,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

6、作为定理加以证明。( 2)为适当加强推理, 标准(修改稿) 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 3)对于“证明” ,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 ,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 4)删去了一些内容或降低了一些内容的要求:比如,删去了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等。统计与概率1 .统计与标准相比, 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

7、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第三学段与 标准 相比, 强调了对 “随机” 的体会。 比如, 增加了 “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 4)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实际上,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是标准修改稿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 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以及案例 21、案例 43、案例 73 中也可以看到。2 . 概率与标准相比, 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

8、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

9、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在第三学段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具体目标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的关联。2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3 结合实际背景,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相应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

10、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1、,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

12、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

13、活泼的、 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

14、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

15、动中去。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 、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 ,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 标准使用“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 、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认识) :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 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