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34563651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吴文英初探“潜气内转”说 摘要:梦窗词字面雕琢密丽,意深而迹难寻。其慢词有留法、空际转身、领字用法、句式声情四方面,与“潜气内转”说有关。留法、空际转身是造成理解难度的重要因素,其断笔和远处的续笔以及最终逼出的向深潜处的喷薄、时空错综分别是它们的主要表现形态。于领字用法,梦窗词多用实字,少用虚字来领起感情,从而使意沉潜下去。慢词的句式声情要求可以辅助气之沉潜。前两者是从文章本质来说的,后两者是从慢词词体来说的。气脉稳定是文章的总的一种理想状态,而潜气内转则是为了加强效果而发生的气脉变化之一。关键词:吴文英 潜气内转 梦窗词北宋前期,苏轼、柳永、秦观等人的慢词在形式上都是比较单一的,如永遇乐

2、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八六子倚危亭。北宋中后期,国家局势艰难,词人们总会有一种郁积的情感。而由于慢词长,有足够的空间描写这种情感的往复、沉浮,可以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是首位运用特定的方法,很好地写出了这种情感的作家。而求之于文本的气脉,就表现为潜气内转。之后南宋诸多词人发扬了潜气内转。可以说潜气内转特适合写迂回萦绕的情感。本文所论的南宋词人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梦窗词在词学史上毁誉参半,贬的如:张炎“七宝楼台”、王国维“凌乱碧”,褒的如:周济“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陈匪石“吴文英极沉博绝丽之观,擅潜气内转之妙”。本文试从吴文英慢词的四个方面,

3、探究潜气内转之详情。一 、留法陈洵海绡说词中有,“第一段伤春起,却藏过伤别,留作第三段点睛”“中间送客一事,留作换头点睛三句,相为起伏,最是局势精奇处”“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前两者分别说梦窗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齐天乐烟波桃葉西陵路,后者说稼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笔者借用陈洵的“留”,进而阐释为两个层面,一是在某处看上去断了,实际上在远处都有承接,二是留是一种蓄势,待到郁结盘旋已久时,情感便向深处喷薄而出。特要指出,第二点是留法的关键。试看: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记年时、旧宿凄凉,

4、暮烟秋雨野桥寒。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更移画船。引佩环、邀下婵娟。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题目是“重阳前一日泛石湖”,也就是说此时并不是重阳,也没有登山,而是在“泛石湖”。但是,我们当作没有看到这个标题,全以文中线索来分析:“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化用杜甫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此时俨然是登山时落帽之景,翠微路窄是说山道狭窄。而往后看,上片的后三句没有一句是写山景的,与山无关。“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写现在正是秋天黄菊开得正盛之时,秋光能让花开得更盛,而却不能让我振作起来。吴蓓:“

5、正所谓秋到浓时花正好。”而与此形成反照的却是:“秋到浓时人不好。”“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写有人唱歌,我以此强自宽怀,而南归的雁却偏偏在此时啼叫,惹起万种愁绪。“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即让我想起了曾经也是这般凄凉场景。此处点到了桥。“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如此,我们可以知道,上片唱歌之人是歌女。“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芳节每逢阴雨,好友也难得重逢以述友情,而此时却是“晴晖”与“重逢”,把“芳节”与“兰情”提前到今天来更好,免得明天天公又不作美。此处点出了“芳节”,具体是什么“芳节”呢?上片提到了秋天黄菊,故可以猜测是重阳。“更移画船。引佩环、邀

6、下婵娟”,月光晴朗,让我们移船邀月。此处远承上片回忆的桥,暗示词人、友人与歌女都在湖上的画船。婵娟又近承晴晖。“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明天就是重阳佳节了,明天重阳才刚刚开始,紫萸便“应耐看”。而此处也印证了“芳节”的确是重阳。同时也化用杜甫“醉把茱萸仔细看”,与开头照应。全文结束,我们才知道,原来起句“翠微路窄”是词人对当下湖上与好友游玩贪恋,顾不得上去登山,故言“窄”。以小见大,梦窗词就算不看题目,也的确能读懂,看了题目,更能读懂。断与续,或者说悬念与解答。上片词人留下了种种悬念,对读者来说,若是只读上片便会一头雾水。我们读完上片,生出许多疑问,如言“翠微”,为何又无与山相关的描写

7、?为什么词人如此哀伤?为什么突然转出歌曲,当下场景为何,歌者又是谁?为什么又回忆野桥,如果是山上,何有桥之一说?而这些问题,经过笔者上述分析,下片全部一一解答。本节开篇还说,“留是一种蓄势,待到郁结盘旋已久时,情感便向深处喷薄而出。”本词上片设置悬念,下片解答(并不是说一定都是上片悬念下片解答)。要注意的是,解答并没有喷发,解答同样很隐秘,答案全藏在字面之下,需要对全文有所理解,有所思考,才能透过字面看到答案。所以,悬念与解答都属于“郁结盘旋蓄势”的过程。就本词来说,本词喷发在最后一句“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此句总结全篇,前文种种景物、情思都是为它蓄势。喷薄的情感并不是豪气万丈的外露

8、,而是向最深处的探索、沉潜。喷薄也同样不是明说的,是暗示的。此处用一“算”字,是言将到未到之时,也就是说此处全为词人想象,想象明朝紫萸耐看。这是词人的希望,然而事实是否如词人所想的那样呢?事情是否真能如我意呢?我真是不清楚。世界存在太多变数,也许几近成功的事,由于不可知的意外,便失败了。也许此刻月光晴朗,我足以邀下嫦娥共享此美景,下一刻,明朝重阳之日,乌云闭月,便要下雨。这些话,词人都没有明说,它全包含在了一个“算”字中。而且这些引申出的含义,是基于全文拥有的悬念与解答,它是顺理成章的、合理的。第一点容易达到,说白了就是埋伏笔,悬念与解答都属于埋伏笔的过程。在字数更长的小说中,埋伏笔较容易实现

9、,作者有充足的空间、自由的结构,在结局时形成最终的高潮。虽说慢词已经是诗词中很长的了,慢词的大部分词牌是一百字左右。词人需要用一百字的八九成去埋下伏笔,从而渐渐逼出高潮,这需要很深的文字掌控力。在短短八九十字中,词人不仅要有伏笔,更要把这些伏笔有机排列,使得最终的高潮顺理成章。刘永济:“留之作法,因有种种情思,种种言语,留待后来敷写,初不急急说出。此种作法,在初为留,在后便为钩勒。钩勒者,愈转愈深,层出不穷也。”清代词学批评中经常使用“钩勒”一词,实际上笔者阐释的留法就包含了钩勒,其“愈转愈深,层出不穷”说的就是续笔与最终的喷薄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梦窗也多有在一句中用多次留法的第一点,也就是

10、说,在一句中多次有断感,这更增加了理解难度。如:古香慢赋沧浪看桂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胜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一句设了两个悬念,“月中游”“金风翠羽”。“月中游”指唐明皇月中游事,此处佳人问月中游事,说明奔月是佳人梦想。“金风翠羽”即天风,翡翠鸟。回答在“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夜约羽林轻误”。这里不详细分析了。总的来说,留法让气变得枝节盘横交错,正是这种盘横交

11、错让气潜藏下去了,并且气又在其中流转,到了不得不发之时才喷薄而出,而且喷薄也是向下的喷薄,是沉潜的。二 、空际转身周济有“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3所谓“空际转身”,笔者阐释为,行文过程中,由一个时空场景,陡然轉到另一个时空场景,从而时空错综复杂。当我们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一是作者以情意为线索,每个时空包含的情感有连贯性,但时空上缺少联系从而导致了错综,二是作者的发散思维、跳转联系让读者发觉出了文本中两时空之间不为人知的特殊共同点,具有随机性、发散性、意识性,这也必然导致时空错综。试看: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蓱湿空

12、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化用杜牧“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开篇便把读者引入一个苍茫的时空。残鸦于天边飞尽,而三千年事更在残鸦之外。此“双重隔障”手法也见于梦窗“料鹦笼玉锁,梦里隔花时见”,永叔“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鹿潭“更伤心南望,隔江无数峰青”等处。笔者还曾品味出来,此“秋树”原是残鸦栖息处,如梦窗“背月移舟,乱鸦溪树晓”,清真“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这有什么好处呢?我凭倚着秋树,看着残

13、鸦从树上飞向天边,而三千年的历史也随着残鸦远去。梦窗此处只是轻轻一点“倦凭”,看似残鸦与树毫无关系,实际上客观而形象地写出了历史长河之流逝:我们都站在历史的最前端,我们与鸦越来越远,即我们与某个过去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远,“鸦”是从历史最前端即“秋树”远离的。苍凉广漠之感,顿时向读者袭来。“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上一句的时空是浑茫的大场景,这一句则切入题目“登禹陵”,写禹陵变化的时空。“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又转入禹庙传说之典故。而“翠蓱湿空梁”一句,叶嘉莹:“原当为神梁化龙飞返以后之现象,而次句夜深飞去发生于神梁化龙之前,而词人却将时间因果倒置。”此为幽幻异常想象之时空。“

14、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则又回到当下登禹陵之时空。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词人看见青天处雁阵的“人”字,不由得想到禹曾藏书于一山,然而大禹之事于今已经相隔三千年了,其书早已不知去向。上片先置一容纳三千年乃至整个历史之场景,再转入当下禹庙之变化,后跳入传说之想象,又落回禹陵之实景。空际转身,需要跳脱、需要幻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断感。然而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乱写,并不是随便设置时空,而是你的情意去控制,使时空符合感性上的逻辑,不然就只存下了“空际转身”之名,其质却无。“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过片切题“冯深居”,

15、是晚上与冯深居夜话之时空。读完此处,我们才知道,原来上片禹陵种种情景早已逝去,一场梦幻,只存在于回忆中。词人与好友剪灯久坐,以抒重逢之情感。此三句写人世离合悲欢,又与历史长河之流动紧密相连。“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写登临所见,即禹陵时空。看似此句与上文毫无关系,实际是词人与好友夜话的内容,即白天登禹陵之情景。“重”字下得好,暗示了词人反复拂摩残碑、零断圭璧的动作,其一腔感慨全在此处。“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此处是词人想象时空。初读时,它比上一句更难理解,上一句有“同翦灯语”的线索,而这一句着实是从空处转出,看上去毫无逻辑。我们仔细分析,“霜红”与起句的“秋树”对应,“罢舞

16、”结合“山色青青”来看,故知此为秋去春来,“雾朝烟暮”又包含了无限春秋度过之意。这是词人在感叹禹陵三千年一瞬飞过。本词最具神力之处,就在下面一句。“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此处同为想象时空。岸是禹陵下的堤岸,春日时,人来人往,船系在岸边,人们拿出画旗招展,时时闻赛鼓喧哗。大清一统志绍兴府志大禹庙载:“宋元以来,皆祀禹于比。”知此是人们在祭祀大禹,“画旗”“赛鼓”声色俱全而昂扬亮彩,是上文之反衬。此句之上的所有时空,都是在写时间流逝,历史不复。而梦窗真有神力,结尾起死回生。就好比本来时间长河是一去不往的,梦窗用短短九个字,硬生生将上文九十三个字,将自己所造一去不回之蓄势给扳回来了,使其形成一个循环、轮回。本词不仅在句与句之间转身,更在最后来了一次绝妙的转身。刘永济:“按此词上言秋树,言霜红,结言春船,似与时令不合,疑春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