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34562865 上传时间:2022-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 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 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

2、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 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 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 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 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

3、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 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 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 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

4、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 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 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 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搏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 “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现 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三)根本原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

5、弱者的过程也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 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四)农民自身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

6、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危朝安说。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 38%,中专文化占5.o 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 0.2%,由此可 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 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 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 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 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

7、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 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 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

8、”转向“以工反哺”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遇,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 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

9、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实现这种联合。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作业管理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

10、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 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 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

11、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 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参考文献: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2吴靖,罗海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成因、性质与对策研究M,2009年3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9,(02)精品资料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