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34263782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及考虑【课前分析】1、文本特点分析:作为一位才情奇异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忧伤、愤世、过敏、真率造就了自我小说一派,其散文创作更处处发散着独特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描绘的是三十年代的老北京风味,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间隔 。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障碍,尽快融入韵味丰厚的文字之中,真正体验到彼时彼地物我交会而酿就的无限诗意。其次应通过发散思维与迁移训练,触动学生的自我心灵,使之以我观物,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2、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语文根底参差不齐,但喜欢文学者占多数,如不纠缠于作家作品的定性分析,以自然、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

2、兴趣,并授之以渔,使之深化体会,各抒己见,应该可以点亮思维的火花。教读本课的时令正是秋天,自然和人文的美感也会浸染学生。【确定目的】1、理解作家以一枝妙笔营造出的特定气氛,沉郁的情感所展现出的审美个性。2、学会以点评的形式品味、鉴赏文中的画面。3、披文入情,激发个人对自然景致的情怀。【教学设计的理论根底】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节成功的课应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入手,形成和谐的教学情意场贯穿始终;其次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融于其中进展心灵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最终获得才能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本篇课文来说,应表如今不以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强加于人,提倡用心阅读,认识、反响、考虑、理论,

3、实现观照内心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中外咏秋佳作,挑选出令人心有戚戚焉的美文美句,汇成?秋日奏鸣曲?板报;观察自然秋色,写?我眼中的秋?随笔一那么,课前由学生朗读自己文中的得意之处。目的:营造气氛,窗外风景与窗内风情共同酿出浓浓的秋意,学生受到感染,心中有了强烈的期待。二、情境导入及学法点拨1945年9月,一个肃杀的秋日,郁达夫在新加坡被日本宪兵机密逮捕,遇害时年仅49岁。49岁也正是人生的金秋季节。其实秋在他的生命里早已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因此郁达夫笔下的秋似乎比别人要格外地来得深,来得浓,来得不一样。对于蕴涵着如此深沉情愫的经典篇章,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走入呢?出示课

4、件:金圣叹批注?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一段。教师点拨:所谓阅读,并非单纯的旁观活动,也不仅仅是对文意的理解。它是对个人世事阅历、情感指向的验证,是基于文本的思维火花的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应是直接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或评、或疑、或叹、或思,从别人的文章中读出不同的美,读出自我,并将这一瞬间的灵感组合成句展示出来。面对着课本每页的留白,何不让你的思维之舟直抵作者心海、去感受哪怕最细微的涟漪?目的:处处不离秋,时时不忘情。古典的绝妙好辞让学生领略了眼前一亮的点评境界,踏上了深层阅读的台阶。在一片静谧之中,思维的帷幕渐渐拉开。仔细、反复的阅读后,学生陆陆续续拿起了笔,洁白的书页上,心

5、仪的段落旁,第一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深浅浅的几串脚印、浓浓淡淡的数瓣心香。三、不同层次的推进1、语言的感悟:点评伊始,当是分花拂柳、寻香觅踪,学生如同辛勤的探宝人,在山间小路上细细搜检,试图拾到最红最大的落果。此时的语感,是那样的自然又舒展。如学生点评秋日小院一段:我喜欢作者的用词。秋日的阳光没有夏季的炽烈,没有冬天的虚弱,是那么的舒适、温和,自然而然地从叶缝中漏了下来。一枝弯弯绕上去的牵牛花,数茎细长的秋草,如同一幅恬淡的国画,逼真地出如今眼前,让人忍不住伸手去触摸。最美的风景总有最多的人驻足流连,例如秋槐:作者不写落英而画落蕊,角度别致,更能引人共鸣。也许,真意尽在细微处。谁都走过铺满秋叶

6、的马路,谁都见过扫街留下的细痕,但有谁能将此情此景描绘得如此微妙而生动、如同清淡易碎的一个梦影?再看对秋雨的品味: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场景历历如在目前:我看到了云散雨停,天空恢复了秋高气爽的本色;我闻到了落叶的清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我也听到了桥头树底那随意的招呼声,清凉的秋意漫上心头。学生细腻的直觉与作者深沉的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完全摒弃了来自教师外在的强加的主观因素,更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思维想象,不自觉地浸入了作者所营造的那种境界。2、创造性的解读:当学生深深地被文本吸引、打动,就会本能地寻找、关注与个性契合的语言点和文学现象,见别人之所未见,踏入新的学习领域。在品读秋蝉一段时,两个同学出现了

7、争论。一个认为课文前一段写槐树,后一段写鸣蝉,一动一静,突出了秋的多姿多彩;另一个认为鸟鸣山更幽,蝉的残声衬出了秋日的闲适静谧,与文章的基调更相符。两人引经据典,争得不亦乐乎。说者有理有据,听者兴致盎然,有什么必要硬去打断各自的阅读体验、贴上一张统一的标签呢?以此为契机,我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尝试新的方法,以到达思维的开放、表达的创新。当孩子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我知道,他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领略了不一样的风光。试看对秋雨一段的新感受:阵风阵雨,云过日出,文中短短的两句话,读来却似听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哗风儿掀开了紧闭的幕布,细雨飘洒奏响出场的乐章。云儿颇不甘心地渐行渐远,姗姗来迟的太阳却

8、被谢幕的掌声弄了个大红脸。息列索落的伴奏音仿佛一直回响在耳畔,不知疲倦地演奏着?秋日的私语?在对于秋槐之美的再次感知中,敏感的心灵变得开阔而舒展:日日走过、又日日错过那路边的槐树,只有这一刻,我才发现它是秋天最美最浓的风景。不只如此,它还帮我拣起了一些久已遗忘的瞬间:在春日的柔风里漫天舞动的柳絮,淘气地停在你的掌心,又怎样乖巧地从指缝溜走;冬天早晨的雪地上,小心翼翼地印下第一枚脚印,怎样从心底漾出一丝丝奇异的甜蜜希望在很多年后,每一朵云、每一颗星仍然能唤起我的感动,我相信,幸福会由此而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构造也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课文的布局虽率性而精巧,开头局部与结尾局

9、部在句式、情感方面一脉相承、丝丝入扣,在我的想象中,假设可以对折一下,会成为一本装帧讲究的画册,缓缓开启,那么秋光片片流泻,美不胜收。这些散发着清新气息的文字,显示着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欢欣又深思。年轻的目光透过真切的景语,观照的是自身内潜的情语,在生活与文本的交流和碰撞中,发现了属于自身的第三只眼睛,这,也许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前奏曲吧。3、沉醉的情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应当也是发现和建构个人情感世界的过程。设身处地的感受和体验,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效应。郁达夫的作品情深意浓,短短的散文中包孕的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厚重而又平实,学生的每一次品读,都似乎推开了另外的一扇窗,每一缕光线穿射迷离的

10、晓雾,带来怦然心动的灿美。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蕴藉激情的感悟,如同潺潺的小溪漫流过春意盎然的山谷,携带着令人沉醉的气息。试读两例:遨游在秋天的书房里,许多诗句飘散如花雨,任谁都成了诗人。你能遇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的哀愁,也能欣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洒脱,数树深红出浅黄令人激赏,开门落叶深何等怅惘当郁达夫饱览着秋的风光,静享着秋之盛宴,而心的角落仍然深埋着落寞,我似乎探到了秋的精华,那是不可言说的一段情缘。我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即兴的几句小诗,尽管它是多么稚嫩的激情:当落日从地平线上缓缓划过/当枯叶被秋风轻轻吹落/是谁,悄悄扫去满地的碎影/还有谁,渐渐化开岁月的蹉跎热烈的掌声响起,欣

11、喜的目光闪动。敞开心扉的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当年轻的心与激情不期而遇,迸溅出的是智慧的光芒。【课堂反思】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这节课给了我深化的启示:假设把经典的作品比作一粒珍珠,那么,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同样动人的光与影。在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俗套,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面面俱到的答案,有的只是细致入微的品读、真情洋溢的批注、淋漓尽致的展示、热烈投入的交流,学生们主动地走入了教材,与作者直接对话,与文本平等交流,强烈的自主意识使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体。缺乏之处是教给点评方式这一环节显得薄弱,使得一局部同学开始时不够自信,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才逐渐放开,却因时间关系未能畅所欲言,应在以后课程中注意稳固及进一步进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让课本成为学生乐于经营的心灵牧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