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 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内容提要:环境史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动态的考 察,口然环境被视为积极参与历史活剧演出的能动因素这种思想对 史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用环境史的视野(即现代生态理念) 观察经济史,可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人类对口然环境的“应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消费需求的无限性的 矛盾等等——加深或刷新我们的认识,使之成为经济史学科新的生长 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口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辩证的分析环境史 研究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 学理论也可以从环境史的学术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关键词:环境史经济史现代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环境史兴起的意义环境史的兴起是当前史学领域引人注目、意义深远的大事近代以来,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在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的同吋,也出现了H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到了二十世纪中 叶,人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实 的威胁,环境保护运动因而风起云涌,环境史学科亦应运而生至二 十世纪末,在西方,环境史已经颇成气候,成为继政治史、经济史、 社会文化史之后西方历史编纂学的第四大类型;在中国,与环境有关 的历史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史的兴起,不但开辟了史学的新领域,而且给史学带来了新 思维我们知道,近代自培根以来,主客对立、征服自然的观念长期支 配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界,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人们在这种氛围中 研究历史,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类社会从自然中抽离出來,不论 政治史、经济史或社会史,都往往脱离自然的因素来讲述人事;也有 论及自然环境的,一般只是把它作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或外部条件来对 待环境史打破了这种传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史的定义虽有 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都认定环境史是研究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是研 究人与自然间互动的环境史以现代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现代生态学不但把自然界看成是生态系统,而II把世界看成是“人一 社会一口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在这种思 想的指导下:第一,环境史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进彳亍总体的动态的考察人和 自然被汇入同i历史长河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历史研究中…度被人 为地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人类社会,被重新放回大自然当中,放回它 事实上不可须臾或离的地球生物圈当中第二,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作用受到空前的重视在环境史那 里,自然环境并非消极被动的因素,并非单纯的历史发展的背景、舞 台或者道具,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因素,是参与历史活剧演出的演 员。
以上两点,不妨用“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去概扌舌它我认为这是环境史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环境史自 身在这样一个高度明确地从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和互动去 考察历史,在人类认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对纠正某些长期流行观点 的偏颇,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用这种理念研究历 史,会产生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和结论[1]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以研究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不能 不借鉴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成果,实行跨学科的研究以前,历史学的 跨学科研究基本上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范围内进行,它的口号 是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现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成为基 本的治史方法,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总之,环境史为我们展示了新问题、新领域、新思维、新方法, 使史学的发展获得新的契机、新的生长点人和自然的互动,首先和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中,然后扩展到其 他领域环境史学者十分重视经济生活层面的研究美国著名的环境 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认为环境史要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包 括工具、生产、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权力的配置和布局等)和生态 意识这三个层面;乂指出环境史研究的第二个层面——以生产技术为 中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亟待加强。
这一观点在环境史学界获得 普遍的认同那么,用环境史的视野观察经济史,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可以刷新 或深化哪些认识呢?用环境史视野考察经济史,主要是指用现代生态理念[2]考察经济 史环境史本身就是现代生态理念运用于史学研究的产物而现代生 态理念则是现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催生的生态觉醒和生态革命的产物 所以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史学科如何应对这一伟大的生态觉醒和生态革 命,如何站在时代认识的制高点来推动学科的发展[1]环境史究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新 视角?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说法不一根据上述认识,我倾向于对环 境史作宽狭二义的界定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环境史,是否可以界定 为:从人与口然互动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相关社会关系的变迁,以 及国家和不同人群政策、观念的相应变化我的想法是,不要试图把 环境史变成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笺筐根据这一界定,大 致可以把环境史和…般的自然史和i般的社会史明确区分开来,但仍 然会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研究领域的 划分,就需要进一步斟酌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史乂包含了一种新的 历史观,人们以现代生态理念(或曰环境史的视野)从人与自然互动 的角度研究口然史或社会史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环境史,但它 们是环境史的“友军”。
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视为宽义的生态环境史 这类似于“统一战线”环境史学科的发展,目前很需要这种“统一战 线”[2]环境史是以现代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或称生态史我这里 所说的“现代生态理念”,是指从现代生态学中提炼出来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二、自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个能动的有机的自然经济的中心环节是生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产或劳动“首先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l]o生产力要素包括人(劳动者)和物 两个方面物的要素,不论是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条件), 或是劳动对象,都是天然的或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马克思把自 然界称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 [2], “劳动的第一 个客观条件” [3]从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并非外在于人类的经济活 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实质性的物质要素包括在生产力和劳动过程之中, 从而直接参与人类的经济活动[4] o对于这个问题,述可以作进一步的考察按照现代的生态理念,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成员,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生物圈的生态系 统中进行的,人类的经济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 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
因此,自然不光是以其某些部分作为 物质耍素参与经济活动,而是整体地与人类协同完成其经济活动这种情况在农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 是在大自然当中按照大自然的节律生长和繁衍的马克思说:农业“总 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5]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 自然的活动和人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共同完成的过程对此,中国古代 人民也有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是作为中国传统农学指导思想的“三才” 理论的经典表述在这里,“天”主要指气候,“地”指土壤、地形等, “天”和“地”共同构成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人”是农业主体,“稼” 是作为农业对象的生物体这就是把农业视为由相互依存的天、地、 人、稼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农业生产建立在自然再生产的基 础之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成 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天”和“地”,尤其要与气候季节变化节律保持 一致中国传统农业强调“不违农时”、“以时禁发”、“因地制宜”、“因 物制宜”,等等,其意义正是保证农业生物自然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对 于农业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人们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它的基础上 加以利用,把它引导到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向来,即所谓“顺时宣气, 阜蕃庶物”(《汉书•货殖传》语)。
可见,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再生产的 基础上由“天、地、人”协同完成的,即所谓“天人相参”农业生产以外的经济活动,如工业生产,离自然似乎比较远按 照马克思的说法,在传统农业中,人的劳动只不过是自然过程的助手, 而机器大丁业则使自然力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变成社会劳 动的因素但工业等经济活动是以提供食物的农业为基础的,工业的 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工业生产过程也不能脱离自然再生产马 克思说:“对于计算资本周转来说,这样的自然尺度是年,因为年是最 重耍的生活资料和农产品,即整个生产的物质基础的自然再生产时间, 至少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祖国是如此[6]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把自然再生产看作整个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而且,口然再生产不能仅仅理解为农业生物的生长和繁衍生产过程 本身也会使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时间发生中断,在这个间歇期间,劳 动对象听任物理过程对它发生作用,而没有人类劳动参加进去在这 种场合,虽然劳动过程从而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资料的职能中断了,但 生产过程从而生产资料的职能却继续下去例如,播在地里的谷种, 藏在窖中发酵的葡萄酒,许多制造厂(例如制革厂)中听任化学过程 发生作用的劳动材料,就是这样。
[7]也就是说,在包括工业在内的 生产活动中,劳动过程可以中断,但自然再生产过程则不会中断在自然界中,各种牛:物之间、牛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 存的,气候、土壤等环境耍素也处于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之中——整 个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变动不居和生生不息的因此,不妨把自然再 生产的概念扩大为环境再生产的概念不但人类每一项具体生产活动 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口然再生产,而且整个人类经济活动都建立在环 境再生产基础之上,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协同作用下进行的这里牵涉到对自然的认识问题—— 自然究竟是能动的有机体,还 是被动的任人摆布机械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古代中国,“有机统 一的口然观”(李约瑟语)发展得相当成熟,其典型表现就是“三才” 理论在“三才”理论中,气候的季节推移和异常变化是用阴阳二气 的消长来解释的(“天时”论),土壤则被看成是有血脉的、与气候的 季节变化相呼应的活的机体(“土脉”论)天上、地下、人间的万事 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的不断变化着的整体在古代 西方,也有将自然、尤其是地球视作养育众生的母亲的有机自然论 但在基督教教义中已包含了 “征服自然”的思想,16、17世纪以后, “有机论”自然观又被“机械论”自然观所取代。
这种机械论自然观 “把自然看做死的,把质料看做被动的,所以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微 妙地认可了对自然及其资源的掠夺、开发和操纵” [8]近代西方这种 人与口然对立的机械口然观[9]也传到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界o对现代中 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影响的还有斯大林的理论斯大林正确地批评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批评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机械论因为他说 的地理环境基本上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忽视了自然因素内在地参与 人类的生产活动的事实;同时又强调地理环境相对于人类社会“几万 年间儿乎保持不变” [10],从而大大低估了自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 用[11]自然环境处于的经常的变动之中一类变动是自然界自身运动所 发生的,其中有“常变”,有“异変”(如异常气候),有渐变,有突变 (如地震、火山爆发);无论哪种变化,都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人 类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相当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界的常变和渐变形 成的这种秩序又往往被自然界的异变和突变打乱,使人类社会遭受 或大或小的损害,就是所谓自然灾害严重的自然灾害虽说不能从根 本上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方向,但可以导致一个地区经济的衰落和一 种文明的毁灭;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尤其如此。
自然环境除了自身的变 化以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它的变化;后者的强度和速度,在某些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