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硏究论文-浅谈多维道德与东西方文化对话【论文关键词】伦理学 东西方文化对话 黑格尔 自由主义 道徳维度 伦理维度罗尔斯【论文摘要】本文突破传统的对“道德”的片面理解,根据一系列伦理生活 中重要现象的有规律变化,将道徳划分为“公正”、“伦理”、“道徳”、“普 爱”四个维度,阐述了一种“多维道德”的伦理学思路,从而在理论上为东西方 文化的白我理解与相互理解提供了一个深层荃础,并为建完整、多元、平衡的 新社会道德体系探索了一个有益的方向.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近几年有一新说:冷战之后的国际冲突将主要发生 在各大文明圈之间•国家和地区将分化并按“文化”、尤其是东、西方两大文化 重新集合0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敌意看来是永恒的0 一旦相互间发生经济、政 治上的冲突,很难缓解,易于走向诉诸暴力的局面此论一出,立即在世界范围 学术界引起激烈反响,批评者甚众然而,不少批评仍停留在情绪化反应或泛泛 之论上•在我们看来,亨廷顿的“新识见”的意义在于用一种戏剧化方式再一次 挑明了人类社会中一个由来已久的更深层间题:伦理生活与伦理学说中许多相互 争执与不理解,都可以迫溯到人们对于“道德”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异质性的估 计不足。
本文将进一步揭示不同伦理价値观之间冲突勻不理解的普遍存在及其特 性;然后提出--种“多层道德维度”的理论模式,深入分析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及 文化间相互不理解的根本原因,超出亨廷顿,探索消除误解和增进相互冋情式理 解的冇效途径亨廷顿认为,虽然意识形态之间的“铁幕”已经消失,但文化之间的“绒帷”却仍在,依然厚重而不透明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不同“文化”的内核实际上 是不同的伦理价値体系近代社会各大文明圈在交往中确实存在不少相互不理解 之处•而且其特征往往呈现为“极端性”:不是相互指出有“不足之处”,而是公 开或暗中认定对方价値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非道徳的”西方的“人权加贸易” 政策除了有国家间周旋策略的一面外,也体现了西方主流文化一自由主义价値体 系—的典型信念:所谓道徳,就是保护人权、公正、自由;东方文化中居然不具备 这套槪念和意识,这只能说明东方文化尙处于“前道德”阶段•反过来说,东方 文明圈中不少人却认为,西方文明什么都发达,就是道德沦丧公立学校由于“宗 教宽容原则”而不开徳育课;父母也不教育子女,子女不赡养老人,人际关系冷 漠,性、暴力、吸毒泛滥,正等待东方文明在21世纪复兴去协助拯救。
东方文 明作为典型“道徳主义文化”(moral i sm),缺什么也不缺道徳这种“彻底否定对方”式的论断不仅发生在伦理实践领域,而且常常见诸伦 理学理论冲突比如义务论与冃的论这两大伦理学潮流在互相批评时,都不是说 对方“有欠缺”,而是说对方会从根本上葬送道德康德坚信任何从“好”(善) 出发建立伦理学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会把经验成份引入纯粹理性,从而使“自律” 蜕变为“他律”,丧失普遍性与必然性罗尔斯也认为要构建公正理论就决不能 走功利主义目的论的道德但近一、二十年兴起的“社团共同体主义”却批评说, 这种不在社团共同价値而在“个人权利”、“公正”等上构建起来的伦理学是无 根的、虚假的伦理话语,正好反映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伦理社会的“非道德性”我们认为,之所以在人类伦理生活与伦理学理论中会一再出现这些“非道德” 之相互指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本质主义观点看“道徳”:每位论者都立下一 个“道德本质”标准,然后将合于此者赞为“道德”,其他则视为“非道德” 然而,如果采取历史的(系谱学的)、异质的(多元的)视兔看道德,情况便会大不 一样,就会发现在道徳范围之中,不存在着铁板一块的“本质”,毋宁说存在着 多种道德(维度)。
许多人都在谈论、争论、褒扬、批评“道德”,但是他们谈的 是一种“道徳”吗?荷马与斯多亚,尼采与罗尔斯,他们心目中的“道徳”可能 是一种吗?即使表面上人们运用的术语相同(“品德”、“义务”、“良知”、“权 利”等等),也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比如麦金泰尔说的由于原先槪念架构的基础 断裂,女权主义认为的由于女性思考方式仔男性不同),而指称完全不同的东西.④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因生活形式而异,并不存在“一种语言”,而是多种语 言,其间差异大到几乎可以称为“异质”的程度它们之所以仍被用一个语词(“语 言”)来指称,是由于“家族相似”我们希望这种开放、宽阔的视野对于解决 道德领域中的纷繁而激烈的争执也有所启发.有一系列“指标”,经过一定组合,可以将某些生活现象圈入“道德”范畴 从家族相似理论看,这些指标不一定在每种(或每层)道德中都出现在诸种“道 徳维度”中,时而这种指标重要,时而那种指标突出这些指标是:内容,意义, 要求,社会评价,实施办法,语句,情感,批评对象,要求(代价),人数当然 这张表是开放的,还可以继续加添新的指标不过这十种指标已经涵括伦理学讨 论中常常受到关注的主要特征比如“意义”这一指标表明:道德的基本意义在 于社会生活的调节。
一个社会有不同层次、不同强度的调节系统•从基层向上, 如果调节系统受到削弱,则社会将经受愈来愈大的瓦解压力•再如“情感”,也 是许多伦理学家热烈讨论的题材基督教关于神的愤怒和康德关于“敬重”的详 尽阐发,都是著名的例子我们这里只想指山:在不同维度的道徳中,道徳情感 也是不同的不宜以唯有“一种道德情感”的口气说话再次,“道德语言”是 当代西方伦理学投入极大热情的主题著名论断有比如C.L.斯蒂文森的道德语言是“劝说性的”说法和R.M.海尔 的道德语言是“命令式的”之反驳我们的看法仍然是:二者各在一定层面上是 对的,在不同层面上是错的因为“道徳语句”性质由于不同的道徳维度(“游 戏”)而不同,并无统一本质最后说一下“代价”代价在决定是否出现了 “道 徳”或是出现了哪一层级的道徳上也常常起很大作用•亚里士多徳就曾说过“公 正”之为品格,标志着极高的道德层面的形成,因为公正是待人以德,而“这是 困难的” •康德认为代价的大小是衡量道德的唯一标尺不过这种过于狭窄的看 法在舍勒看来难以成立无论如何,在人际利益关系中是否付出代价,常常可以 用来衡量道德维度层级,这一点我们还会进一步阐明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些指标的不同组合如何将“道德”分化为四个度级,即:“公正”—“伦理”—“道徳”—“普爱”在道德领域中,越是基层的(靠左边)、 则越是否定性的,越是强制的,越是一切人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越可能出面干预; 遵守之,不会被称•(赞)为“道徳的”,不遵守,则受谴责。
反之,越是“高层” (靠右边),越是肯定性的道德,越诉诸人的自愿,社会越是不强制做不到,往 往不受指责,做到的,则被称(赞)为“道德的”这些一般性特征的意义将会随着 我们对各个度级的展开讨论而得到进一步彰显一)公正维度这一维度也以称为“准法律维度”,这是社会生活中道德域与法律域接轨的 边缘层法律往往出面保护这一度,而法律自身的道徳基础(“自然法”)也常常 从这一度中取得这是最基本的道徳度级其主要含义是“不得伤害别的主休所以其内容 往往是一系列的“不得……” (YouShallNot)或否定性的禁令它的意义是保卫 社会的基础一个社会将什么视为自己的“基础”,那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东、 西方不一样,古、近代也不同,但只耍某价値被视为基础(一般来说,生命安全、 财产,稳定与秩序等等会被包括入内),也就是说如果它们受伤害则社会无法生 存下去,该社会便会用“公正”层道德(或“准法层”)来维护这一度级从对个人的 要求上讲,属于义务层:一切人都应当行之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实中一切人都 做到了该层要求•不过,破坏与例外正体现了此层的“无例外”初衷•做到该层要 求一般来说也不需付出很大代价所以当人尽了自己义务时,并不会受到表扬(不 杀人,不会受赞美),但如果没有按义务而行,则会引起愤怒(注意,这是“义愤” —一种道徳情感,与一般的非道徳性的不高兴情绪有别),遭致社会的激烈反应 (杀人者,偿命)•社会在维护这一层道德时,往往(但并不总是)动用暴力的、机 构化的方式(国家政权)或是宗教。
前者的威力较容易理解,其实后者一对于信教 者一也具有同样、甚或更强的威力希腊宗教中的“诅咒”,“复仇神(Fudc)”, “尼米希斯(Nemesis)”都代表着“愤怒”一由于公正层道德被破坏而愤怒,基督 教中的“最后审判”,也是公正被破坏(罪)后神圣愤怒进行惩罚和恢复公正我 们能说希腊人和基督徒会对神圣的愤怒无动于衷,毫不畏惧吗?这一层级在古代重要,所谓“公正”(希腊)、“义”(中国)、“约”与“自 然法”(基督教)都属于此层大约是由于古代社会中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 以人际伤害是普遍现象,伤人至深,况且,即使仓察实也不一定就都守礼节,变 态欲望(如对货币的无止境追求)使为富不仁的人更是伤害的一大来源所以,古 代社会极力推许“公正”以制约之公正是对弱者一方的保护,无论这弱者是个 人还是国家;因为“公正”是以普遍中立原则面目出现的对利益的得与失进行限 制•再者一个社会的存在需要种种基本秩序,如对陌生人的(好客),对朋友的(不 得忘恩负义),经济來往的(不可赖债)既然古代高层级道德尙未出现,这些基 本秩序只有靠公正层来护持到了近代,“公正”更成了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这可能是由于西方以自 由主义哲学为立国之本,而在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本体论上,只能建立“公正” 伦理学。
我们不必引用二十世纪的种种公正理论,只要看一下黑格尔所谓的“抽 象法”层道德的原则,便可以理解自由主义公正观的基本精神:“成为一个人, 并尊敬他人为人”二)伦理维度把道德进一步分为“伦理”与“道德”,是黑格尔的功劳参看其《法哲 学原理)第二、第三篇》)我们这里并不完全按黑格尔的理路走我们说的“伦理 维度”是指家庭、家族、亲友等“亲密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在古代部族时期, 这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道德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地位逐渐削弱,尤其在 西方更是如此,以至于近来女权运动批评西方现代伦理学太偏重男性的“竞争与 公正”道德,而忘记了还有建立在家庭亲情上的“关怀”道德实际上,即使在近代西方,这一层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家庭至今仍是“社会 细胞”倘若细胞不稳定,社会机体的生存必然耍受到威胁,所以社会自然会视 其为基层道德而保护之这一层是所谓“责任层”尽了自己的责任,不会被称 赞为“道德上的好”,未尽贵任,则被谴贵为道德上的恶比如一位母亲尽心尽 力养育自己的孩子,不会受“表扬”;但倘若她弃婴,则会被谴责为“不道德”可以想象,法律会参预这一层的实施不过这一层还自有另外两种实施办法 一种是颇具威力的“社会舆论压力”一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另一种是亲情中 国传统较为强调这种亲情的“自然血缘关系”,以为在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 间,有夭然人伦关系,“莫不有应尽之义”,牢不可破•不过这种亲情究竟主要 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还是可以讨论的一个间题即使在《论语》的那 段著名的“宰予问孝”中,孔子主要也是强调父母后天的抚养之恩.朋友之间 的感情更属于非血缘性的无论如何,这一层的特点是亲密性、排他性或局部性 也就是说“圈子中”讲道德,圈子外即使要讲,地位也排在后面儒家十分推崇 这层道德,黑格尔亦然黑格尔认为这一层是道德发展的顶峰,因为道德已不再 停留在抽象“应当”的软弱意志中,而是具体地实现在大地之上三)道德维度如果说“伦理维度”的代表是黑格尔,那么“道徳维度”的维护人便是康徳 这一层指的是主体经过自觉的思考之后,自我决定去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这里 如果有道德批评的话'对象也不是“他者”,而是自己(良心自责)它对道德主 体的耍求(代价)很高,因为这是耍求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并非自己亲友的 人所以,这一层不是“义务”或“责任”的,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层次康 徳与黑格尔都会说这一层的标志性特征是“应当” (ought)而非“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