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33994037 上传时间:2022-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市第四十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儒家历来

2、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

3、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

4、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B.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5、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对待自然,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C.儒家倡导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对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但这些成分有时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方法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B.解决生态危机这个全球性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C.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

6、立二分的理念,不能强调征服和掠夺自然。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结合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强调的是反对滥用资源,要珍爱万物。B.荀子认为“圣王之制”要纳入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有相应的“时禁”期。C.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和朱熹更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们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D.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7、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参考答案:6. 答案:D(解析:原文表达是“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7. 答案:A(解析:“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是策略,不是目的。)8. 答案:C(解析:“他们说”错,是朱熹的话。)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从“虎照”事件中感受民意的力量“虎照”事件高潮迭起,在众多“打虎派”的不懈努力之下,“虎照”为假的结论已经基本坐实,在此基础上的继续追问,将直指“虎照”出笼、鉴定、发布过程中的真相,并因此而揭示出真相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 为“虎照”为假的结论钉上最后一颗钉子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

8、影像鉴定中心邀请各相关领域专家做出的鉴定,和美国华裔“神探”李昌钰的“初步意见”。但“虎照”事件的真正转折点,显然是早于这些“权威意见”的对“年画虎”的发现。自从“年画虎”被发现,并确认其出版日期早于“虎照”的拍摄日期,关于“虎照”的真伪便再无悬念,公众的注意力和“打虎派”的追问目标,已经转向“假虎照”背后的真相。 从“虎照”面世,到被质疑、被追究,乃至一步步逼近真相的过程,再次提醒我们关注到如下的事实,即过去一直肩负议题设置和追究真相之责的媒体,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得不将上述责任,让渡给了以网络为工具和传播平台的网友,以及网友背后为其提供动力和支持的民意。而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一个目击者

9、和鼓动者的角色,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媒体有坚决或犹疑、乐观或悲观的不同态度,但就总体而言,媒体已经不再处于事件推动的核心位置,而是将其让位于参与其中的海量的匿名公众。尤其是在“年画虎”的发现、确认过程中,“人肉搜索引擎”表现出的巨大能量和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使得以往显得神通广大的媒体相形见绌。 回顾“虎照”事件的整个过程,民意在两个不同向度上都起到了核心的主导作用,其一是公众追究真相的强烈愿望,不但已经远远超出“虎照”当事人的预料,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议题设置,并推动媒体跟进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事件的后期,网络民意一经发动便可以无限复制、放大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这种追究真相的动机,或许

10、与传统媒体所阐释的动机并不完全合拍,甚至不乏以往在“铜须门事件”或“虐猫事件”中曾经表现出的那种舆论暴力色彩,但其正面的启示和作用却不容忽视,即通过网络渠道而获得凝聚和表达的民意,对所有伤害公众利益和情感的事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反应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意不再是一种无形弥散的氛围和空气,而是一个能够对事件做出有力反应的有形存在。即使在事后做出过检讨和反思的“铜须门事件”和“虐猫事件”中,这种凝聚起来的民意,也有着维护公共道德底线的正面诉求。 其二,则是在强烈愿望的推动下,民意在追究真相过程中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媒体所能达到的程度。尽管这种能力在以往的“铜须门事件”和“虐猫事件

11、”中也都有过充分的展示,但当这种能力在直接涉及公共事务的“虎照”事件中发挥出如此巨大作用时,却给人以从未有过的鼓舞。以往人们对舆论监督的期待,主要集中于媒体的作用,而从“虎照”事件中,却可以看到另外的希望。 不过与媒体的特性和作用一样,网络民意也并不掌握任何实际的权力,因此,公众在借助网络而逼近真相之后,最后揭破真相,并对当事各方做出相应处理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公权力的手中。这也就是公众一面锲而不舍地寻求真相,一面充满焦虑地呼吁法律或行政机构介入的原因。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面对在愿望和能力方面都具备充分能量的民意,公权力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回应,却不能再有任何傲慢和迟钝。以此分析,不管陕西

12、省林业厅在“虎照”事件中,究竟是何种角色和动机,都表现得不够成熟。从其对“虎照”做出肯定的鉴定,并向公众发布那一刻起,陕西省林业厅就已经将自己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并一路被网友和媒体追赶得狼狈不堪。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对网络民意追究真相的愿望和能力估计不足。(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7日)15下列对“民意的力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民意有追究事件真相的强烈愿望,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议题设置并推动媒体跟进的引导作用。B民意始终是一种无形弥散的氛围和空气,对事件能做出有力反应。C民意在追究真相过程中表现出的实际能力远远超出媒体所能达到的程度。D民意有对当事双方做出相应处理的权力。

13、E民意也促使公权力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回应。16解释第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答: 17作者在第段中提到“铜须门事件”“熊猫事件”有什么用意?(6分)答: 18你是如何看待网络民意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参考答案:15选B,D。( B项,在伤害公众利益和情感的背景下,民意就不再是一种无形弥散的氛围和空气。 D项,这种权力仍然掌握在公权力的手中。 )16网络民意是指以网络为工具和传播平台征集的公众意见和愿望。17是为了说明民意在追究事件真相过程中有着维护公共道德底线的作用;也是为了说明民意追求真相的动机有时与传统媒体所阐释的动机不完全合拍,甚至表现出舆论暴力色

14、彩。18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及评价,也有个性化的理解阅读,能力级别为。答题时可以有三种观点:赞同、反对、辨证看待。只要答出一种观点,理由充分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草院落郑飞雪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跋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

15、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